变革洪流席卷了整个汽车产业,置身事内的每一位参赛者,都在寻求破局之道。
4月20日,北京车展前夕,“以匠为心 科技向光而行”BAIC×TECH北汽科技沙龙在北京举行。
“我们的理念一直是坚持技术先行,技术一定要掌握好,要掌握对用户能带来更好体验的技术。”北汽研究总院院长王磊在接受36氪AUTO采访时表示。
北汽集团拥有66年的造车积淀,技术先行的策略构建了北汽集团的品牌底色。截至目前,北汽申请专利约3.5万件,专利数处于行业前列,三电、氢能等核心技术6次荣获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北汽掌握企业技术标准4000余份,累计参编国家、行业标准300余项。
事实上,进入2024年,从比亚迪掀起的价格战开始,各家都释放出明确的竞争与洗牌的信号。如何通过产品建立起差异化与标签,扩大销量基本盘成为各家比拼的关键。
这需要技术和产品来构建金字塔的底座。2021年—2024年,北汽集团的研发投入逐年走高,2021年—2024年,北汽集团的研发总预算分为75.4亿、76.1亿、83.6亿和132.1亿元,研发费用占比从2021年的6.2%,在2024年跃升到11.7%。
新能源汽车是长期主义的征程,没有持续的投入和资源支撑难逃被淘汰的命运,北汽集团副总经理刘宇表示,到2030年北汽集团累计研发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
智能化下半场,北汽集团逐渐迎来发力期。
当北汽变得更智慧
裹挟而来的智能化重新定义了“一辆好车”的标准。
“汽车是车轮上的超级手机”已是行业共识。数据显示,燃油车时代,软件对于汽车的价值为10%—15%;但在电动化时代,预计到2025年,整个汽车的价值将有40%来自电子和软件。
特斯拉、华为、蔚来...那些以智能化见长的产品,总能用最前沿的科技技术拿到新能源市场选票。长城、比亚迪和北汽等传统中国品牌也在发力,以求在电动马拉松的长跑里实现奋起直追。
有业内人士认为,“AI大模型上车才是汽车真正开始智能。”大模型的上车应用,将为汽车行业带来交互智能与服务智能的深刻变革,带来包括与情感化的数字人交互、开放而丰富的服务生态、智能生成内容与表现形式等在内的全新体验。
“我们没有遥遥领先,只是比同行走快了一点点。”北汽研究总院院长王磊透露,北汽目前是行业首批实现AI大模型上车的车企,包括极狐考拉、阿尔法T5等产品已经具备自我认知、主动学习和无限次对话等能力。
智能驾驶方面,近期北汽集团还成为国内首批获得L3级自动驾驶公开道路测试牌照的企业,可以正式在北京指定道路开展有条件的自动驾驶系统实际道路测试。
有条件自动驾驶(L3级)高速公路道路测试牌照,需经过北京市相关部门通过封闭场地考试、自动驾驶能力评估和专家评审等系列程序。按照要求,所有申请自动驾驶试验牌照的自动驾驶汽车,需要通过封闭场地考试和相应等级的能力评估。这也侧面体现了北汽智能驾驶层面的技术实力。
在科技日现场,北汽BJ60还在现场展示了原地掉头,这也是北汽智能底盘的技术体现。
技术的突破和内卷,可以平摊技术成本,最终将一系列高精尖技术走向普惠。“我们希望很多大家觉得遥不可及的事情,让普通消费者就可以得到。”北汽集团副总经理刘宇说。
依托技术储备,北汽正将诸多三电技术做下放。北汽集团研发的第五代电机中的单电机总成转速维持在22000转/分,实现整车百公里加速7秒、能耗降低10%以上。并且北汽也在20万以下车型上搭载800V高压超充电池系统。
安全性方面,北汽采用新能源钢铝混合专用车身,在碰撞中吸能效率可提升35%;BJ40采用了“整体笼式车身+内嵌式防滚架”;极狐的车身扭转刚度超60000牛·米。
改革“刀刃向内”
行业竞争逐渐白热化,车企们拼抢价格战之余,参与竞争的车企们也在内部进行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理想还在持续优化组织,以更灵活的方式迎战,长城先后引入一系列新势力营销人才,追赶行业变革步伐,寻求最优解。
北汽集团进行了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聚焦整车、零部件、服务贸易三大主业,以创新驱动,在开放合作、减量提质中优化结构,打破传统格局和惯性思维,实现北汽的高质量发展。
北汽的销量基础盘分为自主乘用车板块、合资板块和商用车板块。自主乘用车方面,北汽极狐和北京汽车先后拥抱智能化,在本次的北京车展上,带来BJ30电驱版、全新BJ40、BJ60电驱版、阿尔法S5等明星车型在内的19款全新产品。
华为的技术魔力也在持续发挥,北汽与华为联手打造的享界也即将推出,首款车型享界S9是一款行政级别轿车,也将于北京车展发布,计划于今年7月或8月上市。享界S9提供单电机和双电机两种版本,最大功率分别为227千瓦和158千瓦+227千瓦。续航方面,先期申报车型的CLTC纯电续航达到了665公里、672公里、816公里。
合资板块方面,王磊透露,作为梅赛德斯-奔驰第一大股东,北汽也通过深度合作,在技术产品、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方面助力北汽自主发展。
商用车板块在海外市场持续发力,北汽福田持续在欧洲、泰国等战略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连续12年保持中国商用车出口第一,累计出口近80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