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调研机构Omdia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手机LCD屏幕出货量降至1.72亿台、同比下降10%,手机OLED屏幕的出货量则增至1.82亿台、同比增长39%,并首次超越LCD、占比已达51%。分析师预计,OLED屏幕在手机市场的份额在今年第二季度有望达53%,第三季度或将增长至56%,并且自今年起OLED将有望在智能手机屏幕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手机的屏幕近年来也迎来了显著的改变,其中OLED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已经逐渐占据了这个市场的主导地位。在集邦资讯公布数据中,表明OLED在智能手机领域的渗透率更是已经超过50%。
毫无疑问,相关技术的进步和用户需求是推动OLED成为智能手机主流屏幕的首要因素。此前,手机屏幕边框、特别是下边框一直阻碍着屏占比的继续提升,但OLED屏幕在使用COP(Chip On Plastic)封装后,能够将驱动IC、排线等元器件翻折到面板背部进行封装,因此也有效缩减屏幕下边框的尺寸,进而提升屏占比和视觉效果。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OLED屏幕在智能手机上被大量采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其能够有效降低机身厚度。相较LCD屏,OLED由于无需背光模组,因此在自身厚度更低的情况下,可有效降低对于机身内部空间的侵占。再加上OLED的像素自发光特性,使得其在显示黑色时可以完全关闭像素点,从而实现更低的功耗,这也就意味着在同等条件下使用OLED会在续航方面更有优势。
而推动OLED屏幕逐渐成为智能手机主流屏幕材质的,则制造工艺的成熟和成本的不断下降。目前使用OLED屏幕的机型价格甚至不足千元,例如Redmi Note 13 5G的起售价就仅需899元。
尽管OLED屏也曾一度陷入“伤眼”、烧屏等争议,但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升级,也基本已经大幅改善了这些问题。例如通过引入高频PWM调光、低蓝光技术,再配合各种护眼技术,目前OLED屏手机在护眼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在使用寿命上,通过诸如优化像素排列、引入像素转移等技术也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事实上,除了智能手机这类屏幕尺寸相对较小的设备之外,目前在电视、笔记本电脑等相对大尺寸的设备上,OLED屏幕同样也凭借着对比度、色彩表现、广视角等特性,逐步在中高端产品中受到了许多用户的青睐。不过在这些领域,OLED的市场渗透率依然不足3%。
随着OLED屏幕逐步在智能手机领域占据优势,有观点就认为LCD屏幕或将面临退场的命运,但这种看法其实忽略了LCD屏在多个方面的优势,其中特别是与OLED屏在同尺寸成本上的巨大差异。
尽管从表面来看,LCD屏确实已经在智能手机领域不占优势,但在电视、显示器等大尺寸领域,LCD凭借着成熟的工艺、完善的产业链和相对更为稳定的特性,依然还占据着绝对主流市场地位。而这则是因为LCD在成本、生产效率、可靠性等方面仍有着明显的优势,能够满足这类大尺寸设备对显示效果和成本的双重需求,暂时还很难被取代。
此外在技术层面,LCD也并未固步自封。其中,Mini LED作为LCD的“Plus”版本,也展现出了极高的潜力。由于其具备高对比度、高亮度,以及色彩等方面的优势,提供了一种接近OLED对比度和色彩表现的解决方案,并且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本质上只是对LCD背光的升级,因此在成本上相比OLED更是有着巨大的优势。
来自调研机构TrendForce集邦咨询的数据显示,去年双十一期间国内市场电视的总零售额已增长至158亿元、同比上升8.2%,其中Mini LED电视的量份额达到2.3%,带动产品均价升至3910元、同比增长26.5%,创下了近五年的新高,今年上半年其销售额占比更是提升至8.7%,市场渗透率也首次超过4.5%,较去年同期实现了翻倍。
由此不难发现,LCD在大尺寸领域的需求依旧还在不断增长。有分析师就预测,2024年LCD面板的出货将达到2.42亿片,年增长率或为3.4%。
值得注意的是,诸多市场调研及投资机构认为,随着LCD供给侧迎来巨大改善,未来整体供给将趋向平稳,而凭借着成本以及大尺寸屏幕方面的优势,LCD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依旧将继续保持着主流的地位。目前在市场上,55英寸面板自2月以来已连续上涨4美元,27英寸和14英寸面板的价格也都有着不同程度上涨,这无疑也为上述观点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因此目前OLED虽然凭借着在画质、功耗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在智能手机领域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在诸如电视、显示器等相对更大尺寸的领域中,LCD则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消费类电子产品日益多样化的当下,OLED与LCD显然并非简单的取代关系,而是各有千秋、互为补充,两者共同推动着显示技术的不断进步,从而为消费者带来更丰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