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彩电市场再起波澜:一方面,以夏普、飞利浦、索尼为代表的外资品牌,在消沉多时后,再次高举价格战、技术战大旗,对国内品牌发起反击;另一方面,彩电业整体需求放缓,各大品牌都面临成本上涨而销量不振的压力;而部分互联网品牌,也趁机再次动用价格战武器,搅局市场。
一时间,彩电业风云再起。但,这样纷乱的环境并没有打乱彩电一哥海信的既定发展节奏。坚定自主技术,领军高端市场,海信电视用实际行动向外界证明:彩电业变不了天。
外资互联网齐折腾
彩电行业很长时间都陶醉在国产品牌击退外资品牌、强势控盘中国市场的喜悦中,但今年以来,这一形势有所变化。
夏普在被鸿海收购后,采取了包括“买70吋送60吋”的激进的市场策略。目前看来,这一策略正在起作用。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夏普在中国大陆市场出货量已达100万台,全年出货目标从1000万台调升到1400万台。
飞利浦则背靠代工巨头冠捷,也加大了中国市场的拓展力度。此前飞利浦电视更多地在线上销售,今年则开始布局线下,开启了全渠道运营。数据显示,2016年飞利浦电视中国区销售量超过240万台,同比增长33%,位居外资品牌第一位,增长势头明显。
如果夏普、飞利浦们加大继续反攻力度,再加上三星、LG两大韩系巨头在上游面板上的配合,国内品牌难免会受到较大冲击。
不仅外资品牌动作频频,国内的互联网品牌也再次祭出了价格战武器。比如,乐视电视就公开表示,会继续采用激进的策略,来抢占市场。而后面的小米、微鲸、暴风们自然不会无动于衷,价格战在偃旗息鼓一阵后,非常可能再次重燃战火。
外资品牌加大反攻力度,互联网品牌重祭价格战武器,彩电市场山雨欲来。
“攘外安内”两不误
作为中国彩电一哥,面对这样的市场形势,海信不可能无动于衷。既要率领国内品牌击退外资的反攻计划,同时又要提防互联网品牌的低价突袭,海信就必须做到“攘外安内”两不误。
要想攘外安内,底气不足是不行的,海信最大的底气还是技术。在技术上,海信坚定两个发展方向:液晶方面,当下坚持ULED融合量子点的技术路线,并最终走向电致发光的QLED;在超大尺寸电视方面,坚持激光电视技术路线,引领下一代电视技术发展。
无论是ULED还是激光电视,海信都掌握核心自主技术。外资品牌也好,互联网品牌也好,都无法构成对海信的根本性优势。比如,OLED虽然也被一些外资品牌看好,但目前看在技术上仍逊于ULED。
液晶电视的峰值亮度容易实现1000nit以上,ULED最大峰值亮度已经可以超过2000nit,是OLED的2倍以上;通过分区的动态背光的区域控制,ULED的暗场效果可以接近OLED的表现;OLED的功耗过高,导致难以实现更高亮度。从出货量份额来看,OLED电视2017年预计为0.6%,2020年将增长至2.1%,份额仍较小,无法动摇ULED为代表的液晶市场的整体优势。
当然,技术上的优势还需要转化为产品上的优势,海信的做法是率先统领高端产品市场。比如,海信在2017年推出的三大重磅产品——天玑系列ULED超画质电视、璀璨系列世界杯官方指定电视以及全新升级的4K激光电视,并在上市后凭借出色产品品质迅速占领市场。海信璀璨系列世界杯定制产品、以及4K激光电视的上市,甚至直接带动了高端大屏电视市场的走强。
根据中怡康的统计数据,第18周(4月24日—4月30日),海信ULED的销售量同比增长了65.05%、销售额同比增长了53.27%;海信激光电视的销售量同比增长了195.00%,在85英寸及以上市场的销售量占比达到了52.59%。在55英寸及上大屏电视市场,海信电视的销售量和销售额份额分别为16.90%和16.56%,双双高居彩电市场第一位。
外资品牌在失去技术优势后,打价格战只能自贬身价,而一旦再失去品牌优势后,外资品牌就更不足为虑了;没有技术底蕴的互联网品牌,如果只是一味地做“价格屠夫”,是不可能持续健康运营的,不断扩大的亏损额最终只能让其自掘坟墓。
自主技术强力支撑,高端市场强势统领,海信的“攘外安内”之举,既增强了中国彩电业的整体竞争力,又有利于行业摆脱利润低下的困境,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