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曾经有个梦想:希望大家坐着格力造的车,打着格力的手机,控制家里的空调温度,享受格力带来的美味佳肴。作为一个行动派,董明珠努力践行着每个想法,从小家电到手机,再到如今沸沸扬扬的新能源汽车。可惜的是,这些雄心勃勃的想法,却仿佛逐步将她的商业威信蚕食殆尽了。
6月12日,这个日子,对格力来说都是个标志性的日子。
当天,随着临近收盘时的几个抛售大单,长园集团(13.78 -1.50%,诊股)的股价猛地被砸到跌停板上。在长园集团股价“闪崩”的同时,格力集团声势浩大的要约收购,也因珠海国资委的否决而告终。
不过,这次要约收购的失败,对于上市公司格力电器(48.94 -1.88%,诊股)来说,并无损失。但对执着于新能源汽车的董明珠来说,要约被国资委否决,似乎暗示着她的造车梦的失败。
事实上,近期频频上头条的珠海银隆,似乎将成为董明珠跌落神坛的关键一步。
“我永远是对的”
“我从来就没有失误过,我永远是对的。”这是董明珠众多金句中让人印象颇深的一句,时刻彰显着她的自信和魄力。但可惜的是,说话不留余地,难免被现实“打脸”。
在格力集团看上长园之前,2016年,董明珠早早瞄上了珠海银隆。
只不过在当年10月底的临时股东大会上,中小股东否决了格力电器对珠海银隆的收购议案。当时的董明珠因此当场发飙,对着股东们一顿痛骂。股东大会的视频流出,脾气火爆的董明珠自然霸占了各家头条。
当然,董明珠并不在乎上不上头条,造车才是她最在意的事情。董明珠在2016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称,“今天在这里,我还是跟大家宣布,虽然我们没有收购银隆成功,但是董明珠一定要做。”
于是,董明珠给朋友圈内大佬“打个电话就搞定了”对银隆的投资。董明珠和王健林等圈内大佬,以30亿元的价格,拿下了珠海银隆逾20%的股权。董明珠后来继续增资,以17.46%的持股比例,成为珠海银隆的第二大股东。
入股之后,董明珠便将自己做格力的精神气移植到了银隆上,毕竟她“已将全部身家压在了珠海银隆上”。
董明珠一如往昔,风风火火,开始四处为银隆站台,在成都、天津、兰州、南京等全国各地建银隆产业园,投资总额高达700亿元。为了能赶上扩张的步伐,2017年5月,珠海银隆也开始冲刺IPO。
在外部扩张的同时,董明珠也在对银隆内部进行改造。她在2018年两会上接受采访时,提到“在我看来,很多问题都是想象不到的。其中包括管理粗放、对品质的追求。我认为,部分汽车企业,多少存在一些问题。它对每一个部件的标准、对品质的控制的强化意识,都需要快速改变。”
她当时也是这么做的。2017年7月起,银隆开始了大范围组织架构调整,格力背景的员工成为多个核心业务部门分管副总裁。在银隆创始人、原董事长魏银仓辞职后,2018年3月,格力前高层赖信华出任珠海银隆总裁。
当外界都以为董明珠将带着银隆大干一场的时候,银隆的危机却一夜之间全部涌现了出来。
先是银隆部分园区停产,接着关于存款挤压,拖欠员工工资,大量工厂员工离职,乃至拖欠供应商货款等情况先后被曝光。
同时,董明珠引进的“格力系”管理层,以及延续自空调行业的严格标准,却被部分供应商认为是不了解电动车行业。
紧接着,被董明珠看好的钛酸锂电池技术,再被曝光实则存在制造成本高、电池能量密度低导致体积增大等问题,已被美日淘汰。
这一切似乎都在说明,董明珠的选择出现了问题。当然,由于后期董明珠是以个人身份投资了珠海银隆,最终若银隆真的陷入无法挽救的境地,损失的是董明珠。
不过,金钱的损失可能还是其次,毕竟王健林对珠海银隆的5亿元投资,是冲着董明珠本人投的,未做任何尽调。
虽然豪气的王首富一再表示这笔投资“不大”,但对董明珠来说,如何挽救银隆以恢复不断被削弱的商业威信,才是更为严峻的问题。
董小姐的骄傲
董明珠在2016年10月份发飙的那次股东大会上,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格力人从1个亿、从1%利润都没有甚至亏损的企业做到今天,达到13%的利润,是靠你们来的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说是董明珠,有夸大她作用的嫌疑;但要不提董明珠,那绝对有失偏颇。事实上,要说格力取得今天的成就,董明珠功不可没,肯定不会有人反对。
1990年,彼时36岁,身为人母的董明珠加入了格力电器的前身海利国营空调厂,从基层业务员做起。这一干,就是28年。
当年只是“想着多卖出空调,多挣点钱,养我儿子”的董明珠从此成了格力的传奇。
1992年,董明珠取得了逾1600万元的销售额,占整个公司的1/8。随后,董明珠被调往南京开辟市场,硬是在隆冬时节,签下一张200万元的空调单子,此后在一年内创造了3650万元的个人销售额。
1994年,在格力面临高层集体出走的困难时期,董明珠出任经营部长。从1995年至2005年,董明珠带领格力电器创下了连续11年空调产销量、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的成绩。2012年,董明珠成为格力电器一把手。
事实上,一路成长至此,除了出色的业务能力,没有点说一不二的霸气,董明珠又怎么能镇得住商场上精明的对手。
2004年,因国美擅自降价销售格力产品,董明珠为了保护空调专卖店的利益,坚持将格力的产品撤出国美。随后,国美强硬地要求全国销售分支“把格力清场、清库存”。
董明珠此后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我觉得是值得的,因为你保护了专卖店的利益,他们才更加积极地去维护你。只要品牌好质量好,消费者在哪里都是买。我曾经讲过如果一个做空调的商人没有格力,它不叫卖空调。”董明珠的“铁娘子”气概可见一斑。
即便在苏宁、国美成为家电连锁行业两大巨头的情况下,面临40亿空调的采购大单的董明珠,选择了坚持自己的销售策略:“我要定一个合理的价位。我用这价位跟你合作营销,你不销我可以到别的地方去卖。”
也正是董明珠的这份霸气,击退了“野蛮人”的进攻。宝能系在击败了王石之后,站在了董明珠的面前。不同于王石的迂回进攻,董明珠在公开直斥:资本如果成为了中国制造的破坏者,那他们就是罪人!
这种有原则又不妥协的性格,显得颇有义气。
或许就是因为这样豪爽的性格,董明珠深得广大中小股东的喜爱。2012年,董明珠被送上了格力电器董事长的位置。
而彼时,代表大股东珠海国资委、格力集团的周少强被挡在董事会门外。于是,董明珠一人兼任格力电器董事长、总裁、格力集团董事长3职,格力进入董明珠时代。
事实证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据证券日报,在董明珠执掌格力的这些日子里,格力电器的营收从1001.10亿元增长至1500.20亿元,同期净利润从73.80亿元增至224.0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8.31%和40.71%。
不断损耗的商业威信
霸气这一特点,在维护自身利益上是利器,但在新业务拓展上可能就变成了“草率”或“任性”。
2003年时,格力集团曾进军厨具市场。此后由于格力电器与母公司格力集团间出现了品牌之争,而以格力电器着力发展空调业务为结束。董明珠成为格力电器董事长后,重启多元化之路,小家电业务和智能装备业务成为了她的首选。
只是出师不利,这两项业务发展得并不顺利。在小家电业务发展两年之后的2015年,格力生活电器业务占总营收比重仅1.56%。
同样地,截至2016年,格力在自主研发、机器人(18.05 +0.84%,诊股)等方面累计投入40亿元。然而,2016年,智能装备业务在格力电器的总营收中占比仅为0.15%。
可能是预见到了这两项业务无法“速战速决”,于是,2015年,董明珠大张旗鼓地进军手机行业。
可能只是当格力空调的代言人不够过瘾,也可能是因为当惯了的平民英雄的董小姐以为做什么事都会有追随者。于是,她要求格力手机的开机画面必须使用她的照片,并要求格力员工必须使用格力手机。
毫无疑问,这样的“任性”,年轻人是不会买账的。于是,三年后,那句“华为第一、格力第二”,言犹在耳,董明珠又发表了一番“佛系”宣言:“它把自己养活就可以了”。
在寻找多元化出路的过程中,虽然每次的决策失误后,董小姐都看起来更加斗志昂扬。但当她的赌局越来越大,从熟悉的领域,走向了几乎未曾涉足的新能源汽车时,当年将她送上董事长宝座的中小股东,对她决策的质疑达到了峰值。
而格力的管理层,似乎也开始质疑董明珠。曾被认为是板上钉钉的“连任格力董事长”一事,也因本应在5月31日举行的格力电器董事会选举延期一个月,徒增了许多悬念。
不过,无论前事如何,对于空调业务占比逾8成的格力来说,多元化发展似乎势在必行。
2018年初,突然爆发的中兴事件,让“中国芯”问题进入大众视野中。在这当口,格力电器宣布要做芯片,一向豪爽的董明珠更是放言:“哪怕投资500亿,格力也要把芯片研究成功!”
不知芯片计划能否为董明珠在6月25日的“2017年年度股东大会”上扳回一城。
不过,即便真的连任失败,傲气的董明珠肯定不会就此隐退。毕竟不久前,她在格力大会上表示:“虽然我已经60多岁了,但是我的心像25岁一样。”
在哪跌到,就在哪站起来。习惯了“正面硬刚”的董明珠,没准会带着自己在格力培养起来的忠诚追随者,真正all-in新能源汽车,毕竟她收购珠海银隆的目的,是要“再造一个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