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当偏安一隅“名不见经传”的小熊电器,突然以“萌家电”为主题召开一场新闻发布会,并启动一轮面向全国市场的广告宣传后。谁也不会想到,小熊电器“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为了今年6月提交IPO申请的提前造势和铺垫。
作为一家小家电制造商,小熊电器与美的、九阳、苏泊尔、格兰仕等同是小家电阵营的对手相比,无论是产品竞争力、品牌影响力,还是市场营销、售后服务,都被远远甩在身后。正如一名小学生与众多大学生在市场上抢蛋糕一样。
如今作为小家电行业的一名小学生,小熊电器却在资本市场的概念包装中上演逆袭计划:在发展不过短短10多年小家电市场,瞄准的都是市场细分品类和边缘产品,产品单价低、用户黏性弱、渠道布局浅、品牌没名气,却要选择IPO谋求新的发展。
正如多位业内人士,在得知小熊电器提交IPO申请后第一反应那样:连小熊电器都要上市了?这家企业,在行业里真是“要品牌没品牌力”、“要产品没产品力”,要渠道也就是依靠京东等电商平台,就是凭借一些低附加值、附黏性度的市场边缘小家电产品,赢得生存空间。如今还想通过这些业务登陆资本市场,实在令人诧异。
目前来看,集中于小熊电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三个:一是,缺乏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科技研发投入长期不足;二是,产品种类多但均价低,长期以来依赖电商渠道;三是,品牌缺乏用户号召力,瘸腿经营策略暴露发展内虚。
当然,这不只是小熊电器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和缺陷,更是近年来中国小家电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
招股说明书显示,小熊电器经营的主要产品,均为边缘市场的小品类,包括煮蛋器、酸奶机、电炖盅、电热饭盒、豆芽机、电蒸锅,虽然近年来在消费升级通道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市场需求放量上涨,但对于中国家庭和需求的黏性偏低,而且多次性使用频率不高,这也就带来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偏弱。这也并非当前中国小家电消费市场的主流品类。
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7年,小熊电器的营业收入依次约为7.25亿元、10.54亿元、16.47亿元;相对应的净利润依次约为0.72亿元、1.06亿元、1.47亿元。主营产品市场售价的均价为81.1元;其中,厨电小家电均价为81.86元,生活小家电均价为77.09元,其它小家电均价则为116.89元。在2015年、2016年,小熊电器主要产品市场售价均价分别为69.1元、73.72元。
可以看到,尽管最近三年来,小熊电器主要产品销售均价,呈现出一轮上涨的趋势。但与行业均价相比,凸显出小熊电器的商业尴尬,只有行业均价的五六成左右。一味地采取低价竞争路线,最终结果却是在持续的低价通道中,小熊电器的产品盈利能力偏弱,对于技术创新的投入大大受限。
从研发投入的角度来看,虽然小熊电器在招股说明书中自称“公司始终将技术创新作为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经过多年不断投入和潜心研发,已经掌握小家电产品的设计、研发和生产的各项核心技术,多项技术处在国内领先水平”。但是,小熊电器并不是一家技术驱动,而是典型的低价驱动企业。
翻开招股说明书,可以看到,小熊电器公司现有专利342项,但发明专利只有8项、占比仅为2%,其它全部均为不需要实际审查的外观等实用新型专利。同样,在研发投入中,2015年、16年、17年小熊电器分别为1.37%、1.57%、1.52%,投入金额却只有992.4万元、1653.33万元、2507.68万元。这种研发的投入和比重,几乎停留在10年前的行业研发水平。
技术研发的投入不足,令小熊电器不得不将经营重心转到电商网购平台。在销售渠道上,近年来小熊电器一直依靠电商平台驱动,而且对电商道依赖性越来越强。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7年,线上渠道占比分别为87.55%、91.24%、91.59%。而线下渠道,则呈现出居低不涨的局面,从2015年的12.45%,一路跌至2017年的8.41%。这一局面表明,小熊电器为快速做大规模、冲刺IPO,可能会削弱线下实体渠道。
上述存在于小熊电器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技术创新能力弱,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以及无法参与主流市场和主流产品的市场竞争,只能采取边缘品类、边缘渠道的竞争路径。虽然在短期内,依靠电商平台取得一定的规模化崛起,但是长期来看却是缺乏发展和成长的后劲。
近年来,在中国小家电市场上,随着电商网购平台的强势崛起,不只是出现主营酸奶机、豆芽机等边缘小家电产品的小熊电器在短期内快速冲刺IPO的企业,还出现主营吸尘器业务的小狗电器也在冲刺IPO。值得注意,在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除了严重依赖电商平台,同时还采取颇为典型的“轻资产运营”,只负责市场营销和产品推广,而将产品研发和品质制造等业务,交给外包团队解决。
虽然,“研发、制造”两头在外的轻资产经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在短期发展过程中的快速崛起,也带来企业在技术、产品研发投入上的严重不足,以及对于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用户痛点的满足无法保障等问题。这些,都值得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关注和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