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途多舛
尽管最新版本里,子弹短信接入了支付宝红包功能,支付服务正式上线。这却并不能成为用户使用子弹短信的理由,倒是此前大量的广告和垃圾信息的涌入,让子弹短信深陷“色情信息泛滥”泥沼,影响了用户的正常使用。
该泥沼陪伴了子弹短信几乎一个月时间,恰好就是九月初到九月底,下载量出现明显下滑的时间段。
而这个月里,子弹短信的官方微博总体上做了三件事。第一是招聘广告,第二转发由微博大号建立的子弹短信群,第三则是转发子弹短信表情设计大赛的作品。
显然这是按照9月初罗永浩所发的微博节奏来进行的。除了给团队招人继续做产品,6个月烧10亿的拉新方案则是另一个令人注意的地方。
因此在该时间段里,还有一个重要节点,子弹短信上线30天,用户超过700万人,安卓用户平均使用时长为8分38秒,iOS用户则是5分49秒,有20%的用户每天使用半小时以上。
现在罗永浩承诺的时间已经过去,拉新方案仍迟迟未出,子弹短信便遭遇了App Store下架事件。
子弹短信是不是好产品?
是。
它击中了当前主流即时通讯软件的软肋,例如语音转文字,例如快速回复,例如多设备同时登陆。
不过残酷的现实是,好的功能与即时通讯软件中间并不能直接画上等号。子弹短信自诞生便是即时通讯类产品,而非功能性产品——单一功能无法支撑起即时通讯软件的骨架。虽然子弹短信方面意识到了社交属性的缺失,相应的措施却迟迟没有推出。
即时通讯软件要求有一定用户基数,一定的用户活跃度,用户之间的强关联。子弹短信目前只做到了第一点,然而早期的爆炸式增长无法说明任何问题,其软件本身加上了“老罗推荐”的光环,有大量粉丝好奇、尝鲜、第一时间测试,多半用户在注册之后便卸载了软件。
子弹短信还无法给出一个强有力的理由,留住用户。甚至连核心用户也没有理由用它来做日常通信,因为聊天对象都不在这里。
从当下的互联网用户关系链来说,微信、QQ,甚至微博占了绝大多数优势。而它们都不是一款纯粹的即时通讯软件,有很多用户,也有很多功能,并且还有很多缺点。
反过来说,当一款软件拥有足够大的势能,它的缺点也能被容忍。
子弹短信急需考虑的是如何培养种子用户,留住老用户,拉新用户实际上是另一件同步进行的事。毕竟子弹短信还不是互联网套餐那样类型的产品,只能新用户享受,老用户站一边旁观。
一个例子是,2015年一款图片分享的社交软件“足记”火遍大江南北,其核心功能点便是主打将图片处理成电影大片既视感。后来虽然朝着短视频方向转型,但仍未止住活跃度下降的颓势。
和足记一样,子弹短信的功能新鲜劲儿一过,一切便索然无味。
50天的轰轰烈烈,子弹短信经历了从平地起步到波峰再到波谷的戏剧转变,加入一夜爆红的现象级产品俱乐部。或许起初罗永浩,包括快如科技在内都没想到它能一炮而红,因为那会儿子弹短信都不算一款完整的产品。
面对短时间大量的聚光灯,子弹短信可以称作是“天才”,但当它还未真正做好准备,却就要遗憾地“泯然众人矣”。如同它的名字一般,像子弹一样呼啸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