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对不同国家的不同“规则”有深入的了解,任何公司都会“水土不服”。
因此,除了musical.ly,Tik Tok也曾在2018年7月因宗教视频问题遭到印尼政府的“封杀”。而无论是快手的海外版Kwai还是诸如Like、BIGO此类短视频平台,也或多或少存在违规视频现象。
换言之,“监管”随时都会找上门来。
本地化运营,解铃还须系铃人
要想充分的适应各个国家或地区的“规则”,针对海外地区的本地化运营就是所有中国公司们不得不补的一课。在这方面,Facebook、Apple和Google这些海外巨头,就是值得学习的对象。
在美国,Google必须推出儿童版的Youtube才能平息用户的质疑。到了欧洲,Google则需要跟政府就数据问题达成一致。而为了成功入华,Google又宣布将要开发特别定制版本的搜索系统,并学习另一巨头苹果把iPhone的数据放在中国贵州省一样,将搜索数据放在中国本土。
“众口难调”,则更要“因地制宜”。若连超级巨头们都在为了适应各个地方的政策改变自己的基因,争取能够成功俘获当地用户的心,小公司们就更不用说了。要想避免“监管”下架的命运,就得全力改变自身。
因此,一家海外短视频创业公司的未来前景如何,不需要看其打了多少广告,而是看平台为用户做了什么。
首先就是在了解政府和当地规则前提下,平台能否及时纠错,进行自我审查。举个例子,美国的总统选拔制度和政治氛围,使得某些对于政治人物的陶侃可以成为国民话题。但是一旦切换成不同的国家,这样视频的播放就有可能迎来监管和民众的反弹。对于这样的视频,平台能否及时发现?
当然,这考验的不仅仅是平台的审查能力,更加考验其技术甄别的能力。
其次,就是平台能否给予用户举报的力量?
比如今日头条,今年2月其旗下的海外自媒体平台TopBuzz被美国用户Elliott Zaagman举报,指出里面的内容充斥大量假新闻。随后,今日头条将TopBuzz紧急下架。而在重新上架的版本里,不仅删除了大量的假新闻,更添加了举报按钮供美国用户们使用。
如果一家短视频公司声称以用户为中心,却连基本的审查和举报按钮都没有,你怎么相信对方是以用户为中心呢?
这个道理适用于所有互联网公司,毕竟互联网遍及全球的此刻,政府和当地用户无时无刻不再选择自身需要的应用软件。竞争激烈,就意味着每个平台不仅要保证自身的功能齐全,更要“懂”他们,才能不被淘汰。
相互理解,方能相互成就
对于出海的中国短视频创业者来说,随着各个海外地区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再造一个海外版“今日头条”,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风口已至,却也开始面临更大的挑战。
比如当地的价值观问题所引发的政府刁难、甚至用户的谩骂。而攻克这些难关,需要的不仅是从业者们的创业热情,更需要的是从业者们的对这些现象的包容和理解。毕竟用户不一定能够明白软件的开发过程,但他们能够选出什么产品适合他们。这种产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创业者们理解用户的证明。
理解了用户,才能带来用户大量的增长,方能成就创业者的梦想。或许上一个十年,多数海外地区被美国的互联网公司所影响,但相信在不断“学习理解用户”的中国创业者们努力下,这个现状能够被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