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魏强的淡出
在第四阶段,2018年6月前后,京东智能再次回到CTO体系。这次回归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发生了数件大事,包括京东智能内部的合并变身IoT事业部,音箱业务失去独立,灵隆科技CEO魏强的职能也逐渐下放直到离开。
京东智能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两个大的部门,一个是由灵隆科技构成的智能音箱部门,另一个是由Alpha平台(前身是京东微联)构成的京东智能部门。在今年6月份两大部门合并为IoT事业部。
从京东集团来说,这可谓是把京东智能与灵隆科技往上提升一个级别。但是随着IoT事业部的成立,据称原来的京东智能部门总经理周炯成为了IoT事业部总经理,而魏强则开始向原本平级的周炯汇报。
从灵隆科技来说,其地位更像是又下降一格,并且融入IoT事业部,不再独立发展。
据业内人士透露,魏强此时虽名为灵隆科技CEO,但不再负责公司的整体事务,而是只负责供应链以及硬件一端。并且魏强团队的成员也被抽离的差不多,团队被打散,他成了较为尴尬的角色。
也有熟悉内情的人士爆料,京东智能部门与灵隆科技存在某种竞争关系,在没有合并之前,两个部门相互独立,又都有各自的平台,比如京东智能主推的是Alpha平台,灵隆科技又有叮咚开放平台,二者又都瞄准物联网领域。
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灵隆科技团队面临解散,CEO魏强被下放直到淡出,也可能与团队的内部竞争存在某种关系。
在回到京东智能以及灵隆科技在京东内部组织架构的演变,可以看出,京东智能在京东内部几经波折,不断调整在集团下的地位以及所属职能,在内部存在较大的争议。
而在这个过程中,以灵隆科技为代表的京东音箱业务地位不断下降,CEO的地位也逐渐降低,直至淡出,这是灵隆科技以及叮咚音箱走向窘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京东与科大讯飞的分歧
灵隆科技走向窘境的另一个原因则是京东与科大讯飞在合资公司中的分歧。
2015年初,在看到智能音箱可能会是未来AI时代一大重磅产品,京东与讯飞便抱团取暖成立合资子公司灵隆科技。由于当时认为智能音箱是一个强技术导向的产品,因此科大讯飞占股51%,提供技术支持;京东占股49%,提供渠道资源。此时科大讯飞为灵隆科技的大股东。
后来随着智能音箱技术门槛逐渐下降,渠道导向进一步呈现出来。在2017年黎科峰执掌智能音箱业务后,京东便与科大讯飞就灵隆科技的股权问题进行协商,股份有最初的49%变为55%,成为灵隆科技的大股东。
一位知悉内情的业内人士告诉智东西,尽管京东是灵隆科技的大股东,可以决定灵隆的业务方向,但是涉及战略布局、语音技术、营销模式、补贴方式等,双方存在不少分歧,这往往导致决策难资源匹配不到位,而在智能音箱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这一弊端进一步呈现出来。
以补贴策略为例,现在智能音箱市场正在上演补贴大战,但京东与科大讯飞似乎对这一问题就存在想法的不一致。双方是否认可长期补贴智能音箱,如何补贴谁来补贴,以及补贴的钱到底算到谁的账上?
一方面,从财报数据看,科大讯飞目前面临较大的营收压力,未必认可补贴策略,或者大额补贴;另一方面受限于股权关系,双方在补贴方式、语音技术上的分歧,往往导致灵隆科技在行动上步履维艰。
一位京东内部人士称,京东与科大讯飞正就灵隆科技的处理方式进行谈判,谈判结果过一段就会出来,灵隆科技以及叮咚音箱品牌很可能都不存在了。
最初,正是科大讯飞的技术优势与京东的渠道优势结合,才有了叮咚音箱的快速起步。然而合资公司的弊端就在于,双方意见的分歧,往往导致决策困难,资源投入难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错失良机。
灵隆的隐去 京东的新生
结合产业链各方消息,智东西预计,灵隆科技以及叮咚品牌都可能会在随后一段时间从京东淡出,但是京东的智能音箱业务会另起炉灶,并不会因此而中端。
一位京东内部人士告诉智东西,京东内部正在进行调整,但京东没有放弃智能音箱这个业务,后面会有大动作。
智东西还获悉,未来京东与科大讯飞双方都会布局智能音箱产品,但可能会采用各自的品牌,即使合作也会是比较松散的方式进行,不会以合资公司的形式而存在。
从目前来看,京东IoT事业部下很可能会有一个新的团队来操刀智能音箱,如果京东能够顺利收编灵隆科技的业务,无疑可以加快一步推出自有品牌的产品。
而新的全权在京东内部的智能音箱品牌,在京东营收增速放缓、股价波折的当下,又能够整合多少内部资源获得多少支持呢?
可以预见的是,明年智能音箱市场的竞争仍会在巨头的价格战、补贴战下愈加激烈。而巨头智能音箱之争核心是IoT入口之争,从今年国内智能音箱市场1500万台的销量来看,明年这一市场规模可能在3000万台左右,京东又能够拿下多少市场份额?
结语:一个先驱的退场
CEO魏强的离职,灵隆团队面临解散,叮咚音箱品牌也可能逐渐淡去,国内最早探索智能音箱赛道的先驱宣告失败。
尽管灵隆科技与叮咚音箱曾一度引领行业发展,但在内部策略调整、市场竞争与外部分歧中走向破灭,智能音箱赛道的一个重要玩家离场,引人颇为惋惜。
而京东新的智能音箱团队又能否获得足够的资源,在明年市场激烈的争夺中存活,还是一个新的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