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意思呢?
原来小米在今年4月份,出了自研的ISP芯片澎湃C1,这让市场非常振奋的,毕竟那时的手机市场缺芯状况,“不是缺,是非常非常缺”。
还有人指望自研芯片能实现彻底替代,但是澎湃C1的应用非常窄,在自己的产品里,仅有小米MIX Fold折叠手机上使用了,不过,这款手机并没有成为小米的爆款,反而很快就降价了。
而小米的旗舰机型,根本就没用过这个芯片。
雷军自己在近半年内,基本上没提过这款芯片,现在,又被高通diss了。
即便如此,小米对高通也无可奈何,因为最重要的芯片依赖高通,那么在其他方面,也就不得不让步,受制于人,就得听话,这事儿放之四海而皆准。
与前几年的高歌猛进不同,今年的小米显得颇不顺心。
04
现在,“All in”造车又成了小米的新原点。
3月份的时候,小米提出了造车计划,大概是雷军的最后一次创业,首期100亿、10年100亿美元的投入不可谓不大,今年9月份,小米汽车也终于注册,落户在亦庄的小米产业园。
虽然雷军当年曾留下名言,说,“互联网造车几乎等于骗子”。
但实际上,他对汽车项目盯得挺紧。
2013年的时候,雷军两度拜会马斯克,特斯拉入华,雷军就是第一批的特斯拉车主。
2016年,雷军投资的蔚来发布了NIO品牌,蔚来的创始人李斌弄了5台电动超跑,分给了它的几个重要投资人,雷军就是其中之一,据说一台的价格接近千万人民币,而另一台量产的ES8,也是来自于李斌。
等李斌从“2019年最惨男人”翻身后,他的投资人也加入到了造车大军的行列里,然后成为了2021年最惨的男人。
今年“提车就涨、沾锂就富”的市场局面下,按说造车是个不错的市场故事,但小米在波澜不惊中进入了下行空间,没办法,市场不太认。
为啥呢?
1、小米造车,还在概念阶段。
天眼查显示,小米两家汽车公司,一个注册在9月份,一个注册于11月份,公司刚刚组建,距离步入正轨尚待时日,虽然已经规划起总部、整车工厂等部门,也预计在2024年首款车下线并量产,但是在相关技术积累小米有啥优势还不清楚。
2、资源到底咋投入?
造车很烧钱,还需要牢靠的供应链,小米投资了不少跟造车相关的公司,这个做法倒是很像再造一个“小米造车生态链”,这个生态够不够给力还存疑。
同是小米系的智米公司也传出了造车的消息,有说小米双线造车的,小米很快辟了谣,“智米公司出于兴趣研究电动车,组建一个小团队,在做非常早期的工作”。但内部的资源怎么整合,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
3、现在入场还晚不晚?
今年的电动车市场主旋律就是缺货,造车缺芯、电池缺锂。
传统车企今年在大幅度削减产能,因为芯片不够,工人都不加班了,电动车的上游电池厂商也不消停,什么锂矿、盐湖提锂都是市场热门,锂价大涨,不少投资者都想众筹买矿去了。
补贴在退坡,芯片要抢,电池不便宜,一顿操作下来,减配啊、涨价啊,最终都得消费者买单。
各路大佬都看好这条路,但是确实也不好走,“不造整车”的华为,在华为智选和华为HI在互联网上红过一阵之后,现在也回归平静了。
传统车厂在加速进入这个领域,造车新势力也在努力搏销量,还有一大堆钱打算杀进来,小米的车还没出来,市场已是一个大红海。
“年轻人的第一辆车”,还要让年轻人们等很久。
还有一个问题,雷军都去造车了,小米手机咋整?维持吗?维持得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