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思维
Martin+James 主导的大跃进式的新型开放投资模式就是不断减法,“把重复的、不盈利的、前景不好的、不擅长的统统砍掉,交给战略投资的垂直巨头去运营”。
自2011年以来,通过这套资本+流量的打法,腾讯公司市值涨了10倍。
隐藏在十倍市值增长背后的,是过分关注短期ROI的投行思维。
比如15年时腾讯曾有意投资优酷土豆,操作方式参考13年的搜狗、14年的京东一样,砍掉自家业务附送腾讯视频,当时的腾讯视频负责人孙忠怀专门飞到香港阻止这笔交易,并立下可以独自做好腾讯视频的军令状。“腾讯已相继放弃了搜搜、电商等业务,再放弃视频的话,总不能一堆人天天数着钱谈投资。”现在回头来看,这个不放弃的决定无比正确,腾讯视频这个出口对于腾讯的内容战略至关重要。
把公司发展视角放到长远,刘炽平+James这两个高盛空降兵组合其实应该检讨。James作为首席战略官的角色定位就是脱离业务的实际情况去看大方向,去帮助腾讯识别未来的方向,开创新的方向。尽管做了非常多的海外投资赚了很多钱,但团队的业务内生能力并没有跟着市值的飙涨而同步增长。不止是腾讯这些年核心产品的全球化都是一团糟,现有的业务没能够成功往外拓展,连中国互联网的下沉机会也没抓到,在一个个新的核心战场不断失守,快手和拼多多这种机会都是在靠投资勉力维持。
James去年还在看印度棋牌博彩和缅甸的互联网市场,关注一个周下载不到5000的直播APP,但对于中国下沉市场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不是中国人的他并不熟悉。或者说,在头条和抖音快手起来之前,腾讯可能没想过他们的增长还能来自于国内市场。
腾讯这些年的做法偏向现有业务的扩张,没把重心放在通过创新的产品继续在中国获得市场。
腾讯更关注业务现在的数据和竞争怎么样,怎么做,但对于更长远的更具开拓性的事情、什么是下一个大市场的关注和投入是明显不足的。甚至可以说,腾讯没有哥伦布,他们对于如何开辟新大陆是非常迟钝的。
更令员工不安的是,腾讯对内部项目的发展也开始变得追涨杀跌没耐心,他们开始用ROI思维衡量新产品的投入产出比:一旦发现投入产出比达到上限,我就要把他干掉。
在腾讯这种功利思维影响下,腾讯对于项目是没有感情的,项目和用户都很容易成为炮灰。
比如腾讯曾举全公司之力打造的卡位产品腾讯微博,13年Q1日活还有8100万,但因为微信已经崛起且认为腾讯微博已经没有希望赶超新浪微博。在14年上半年即被放弃。腾讯微博的日活高点曾摸到过8700万,但对于腾讯来说也是可有可无说砍就砍的项目。
当时新浪微博正处于数据和舆论各个层面的低谷期,张小龙明确表示看不上微博的产品形态,从数据看朋友圈也确实干掉了微博。再加上马化腾在2011年底就已作出判断,“因为有微信,所以,微博的战争已经结束了。”
腾讯另外一个判断维度是腾讯微博在复刻大V资源上没打过新浪微博,以至于用户都是太过下沉的没有话语权的三四线的小镇青年,消费的也多是“新闻里的垃圾食品”。从现在来看,下半场的移动互联网就是这群用户在主导着。
“腾讯的停服,和大多数游戏的停服完全是两回事。一般来说,游戏到了末期,玩家数量剧减,收入难以支撑运营成本,开发商才会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选择停服。
但腾讯式停服,往往是在你觉得这个游戏其实还有救,用点心还能继续运营下去的时候,腾讯自己先放弃了。——对长”
有意思的是,正是同一个负责人在腾讯微博被关停之后,又做了微视,当然不久后又被叫停。
头条的产品负责人陈林评价:砍掉腾讯微博和微视,是腾讯犯下的两个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