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ack:
为了开发游戏做的副产品
Stewart Butterfield可能是最成功的“转型者”之一。在卖出Flickr(下文的另一大转型案例)之后,Butterfield将他创造的一款游戏改造成了完全无关的产品。
他的公司Tiny Speck开发了一款名为Glitch的游戏。Glitch是一款基于网页的2D大型多人在线游戏,灵感来自于《我的世界》,玩家可以通过采集资源打造自己的家。尽管游戏体验广受好评,基于Adobe Flash的技术框架导致游戏难以适应移动时代。在2011年短暂发布后,Butterfield于2012年宣布放弃这个游戏概念。
在开发Glitch的过程中,Tiny Speck为了公司的美国及加拿大分部顺畅沟通,开发了一个内部消息平台。
Glitch项目告一段落后,这个消息平台却被Butterfield挖掘出了巨大的商业价值,打造成了今天的Slack——一款集聊天、文件分享、项目规划等功能于一体的团队协同应用。
而在这一消息平台的商业化过程中,Tiny Speck团队将游戏开发的创意与活力倾注到了这款企业应用之上,将用户体验打造的轻松有趣——从明亮的主题色,到可爱的Slackbot聊天机器人。
受益于此,相较于Microsoft等公司功能类似却死气沉沉的竞品,Slack赢得了用户的喜爱。Slack于2014年正式上线,同年估值突破10亿美元成为独角兽。四年后,Slack日活跃用户达到 800万,估值超过70亿美元。
Twitter:
两周内从播客平台转型
Twitter公司于2005年推出了Odeo,一个用于搜索、订阅并分享播客的平台。但是由于iTunes的成功,苹果在播客领域占据了庞大的市场,迫使Odeo不得不寻求转型。
为了征求转型创意,公司鼓励员工用两周时间准备一个新的商业想法。借此机会,未来的Twitter联合创始人Jack Dorsey介绍了一个全新的微博平台的想法:在这个平台上,联系人可以实时共享和阅读彼此的状态更新。
如今,Twitter拥有3.55亿用户,用户除了分享个人状态以外,还利用该平台发起社会运动,交流公众新闻,以及推广媒体与文化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