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部门或岗位有可能被裁?
无论是裁员还是亏损,无论是收入不高还是车价上涨,种种迹象无不透露出一个字“寒”。网约车曾经是风口上的企业,尤其是对于占据市场半壁江山的滴滴来说,理应处于上风,但从眼下看来,似乎并不是这样。
滴滴是互联网行业里为数不多公开承认“裁员”的公司,因此,程维口中的“非主业务”到底会是哪些?这个问题,无论是滴滴官方还是程维,都没有明确的表示。
去年底,因为安全原因,滴滴进行了一次架构调整,旗下分为网约车平台公司、车主服务公司、普惠出行与服务事业群、出租车事业部、顺风车事业部、财务与经营管理部、法务部和战略业务事业群。
记者从滴滴内部员工处了解到,目前公司没有官方宣布,但估计小巴业务保不住了,顺风车业务应该不会被裁,因为大家的呼声还是挺高的。
滴滴的小巴业务属于R-Lab部门,这个部门还有外卖、酒店、票务等业务,主要探索周边业务。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R-Lab部门被裁以及员工转岗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此前滴滴“不惜重金”打造的外卖业务已经没有了风声,也没有继续开辟新城,准备去年下半年推出的酒店、票务业务也没有上线。
简单来说,调结构、促合规、保安全是滴滴此次裁员的目标之一,在董毅智看来,虽然现在说不准哪些部门或岗位保不住,但可以确定的是监管合规部门、信息安全部门以及运营部门的地位还是比较牢固的。
记者观察:裁员之后,滴滴能自我造血么?
估值缩水、上市计划搁浅,如何在追求商业利益和承担企业社会价值之间取得平衡成为今天滴滴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自我反思的课题。
“滴滴裁员是共享经营模式的必经之路。迄今为止,无论是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还是共享雨伞,至今尚未实现自我造血,而且配套规则缺失。这两点若无法突破,这个行业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将不仅仅是裁员。”董毅智告诉记者。
在朱巍看来,裁员是一种战略调整,并不意味着一定不好。“我觉得商业模式没有问题,客观来讲,滴滴抽成20%以上已经很高了,每年中国有上万亿元的出行市场,这依然是一个好市场。”朱巍表示,之所以造血能力差,主要是因为政策原因和利益冲突,作为传统行业的出租车不能这么快被冲击,要采用避免休克疗法,给传统出租车行业一个喘息的空间。所以,政策对网约车要么不明朗,要么比较压抑,而几起安全事件也暴露了新产业隐患,整个行业都处于压抑中。
但是,董毅智对滴滴的未来并非太乐观,“共享模式本身有很大瑕疵,想通过垄断提价、盈利的模式很难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