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伦兹曲线是美国统计学家M.O.洛伦兹1905年提出的,用于研究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运用在音乐行业,我们可以据此测算歌曲销量在总销量的占比情况:
对比美国2017和2018音乐平台的数据可以发现,
2017年Top50歌曲的销量占比是8.7%,一年后降至6.3%;
2017年Top500歌曲的销量占比24.1%,一年后降至19.9%。
也就是说,因为音乐平台掌握了用户,能够依据其喜好和特点,部分程度上影响歌曲被收听的情况。所以他们正在将原本集中在头部歌曲的需求打散,(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情况下)适当分配给长尾歌曲,从而增大新兴歌曲被发现和收听的概率。
但可想而知,音乐平台的这些操作,也使得他们与唱片公司的间隙日益加深。虽然大唱片公司眼下能够安然拿到来自平台的巨额版权费用,但对于其谋求内容主动权的野心,也不会视若无睹。
因此,二者之间的博弈接连不断,老牌唱片厂商屡屡放出狠话,试图压制大音乐平台们的野望。
4.2
增量角度:拓展内容品类,以期掌握议价权
如果在音乐市场本身难以找到破局点,Spotify心想,不如试着拓宽内容品类怎么样?
不久前,有两笔由Spotify主导完成的收购案引发了海外音乐界的小小震动。它看上的两家,一个叫Gimlet,主业是播客(Podcast)内容制作,另一个Anchor,比前者业务稍广些,还提供货币化服务。
和音乐不同,播客市场的上游比较分散,内容生产者们无法拧成一股绳,合力抗拒平台的收编。
再者,播客市场的受众颇为广告主喜爱。原因有二:
第一是2017年全美国听过Podcast这个词的人超过60%,而15%美国人都是周活听众(据此估算美国周活听众4200万)。
第二,播客受众整体偏年轻(51%用户小于34岁),偏有钱(45%的人年收入超过75000美元),偏有文化(57%都是大学以上学历),而且喜欢社交分享,有较大可能把好的播客内容安利给同伴。
更为可贵的是,当前播客市场的货币化程度相当低,借由新的工具和服务,其货币化效率有相当大的提升潜力。
也正是这些原因,Spotify掌舵人DanielEk在最近一次财报会议表示,Spotify的一个远景目标是未来希望20%内容都属于播客类型。而这主要依靠新收购的播客内容公司Gimlet来实现。
即便我们都能清醒意识到,播客业务短期内还无法真的对音乐市场产生威胁。但在“苦版权久矣”的音乐平台们看来,这也许是一道曙光。
一个有趣的变化是,就在最近,Spotify的CEO和CFO在被问及播客相关问题时,都坦诚地以Netflix的运营逻辑讲给大家听。要知道,如果是以前,为了避免伤到上游唱片公司的心,他们一直都对外强调Spotify与Netflix的不同。
Spotify求变的背后,还有一个细节引人深思。其CEO去年曾讲过:
“在很多人看来,Netflix是借由手中的内容加固了自己的护城河。但这个看法是错的。他们能赢是因为他们跑得比别人快,他们的创新想法和节奏把对手远远抛在了身后。
我们如果能站稳脚跟,也会是因为自身的节奏快到所有人都跟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