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辈子真正重要的决定不多,选大学填志愿绝对算是关键的一个。
重大的决定需要更多维度的参考,这里这里选取几位科技互联网行业的实践,供年轻的同学和他们的家长亲友参考。
他们最大的选择依据就是选择热爱和选择未来实践,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能够保持热情扛住困难,选择新兴专业有利于跟这个时代发生更好的交互。
1.字节跳动 张一鸣
来源:乱翻书张一鸣的实证理性
选学校
张一鸣在回母校南开的演讲里面提到,为什么他这个福建娃会来天津上学:
• 最好在北方,冬天会下雪,因为没见过,想玩。
• 想独立,离家远,不能让父母突然跑学校就能来找我。(排除掉东南沿海)
• 综合性大学,不要像中科大那样偏专科。
• 男女比例不要太失调,方便找女朋友。(排除掉工科院校)
• 靠海,因为喜欢吃海鲜。(只剩下渤海湾)
几个维度综合起来就是:一个会下雪的,有很多漂亮女生的,冬天会下雪的,滨海大都市。
多数学生都是高考完了才会想着去选学校填志愿,张一鸣说他在高二就都把这些事情都给想过一遍了,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往他想要的地方去,不浪费时间。所以填时很干脆,没问老师也没跟家长商量。
换专业
张一鸣在年初清华跟钱颖一的对谈中,提到2001年他考入南开大学,最初报考的是生物专业,因为分数不够高入校时被调剂到微电子专业(即电子工程),后来自己转专业到软件工程(即计算机)。
至于为什么报考生物系?张一鸣说的是
“当时都说生物是21世纪的领头羊,所以非常热。我自己也感兴趣,高中的时候参加生物竞赛,看了一本北大老师写的《普通生物学》,对我影响很大。生物从细胞到生态,物种丰富多样,但背后的规律却非常简洁优雅,这对于你设计系统或者看待企业经济系统,都会有很多可类比的地方。”
至于后来为什么从微电子转到软件工程,张一鸣给出的理由是:
“我花很长时间,才能在面包板上做一个正弦波信号发生器,还经常不能。学了一年多,却没有看得见的效果,让我很焦虑。但软件工程比较快,你写个程序马上就能跑起来,发挥作用,甚至还能在校外兼职,所以我就转到软件工程。”
张一鸣选专业的出发点是希望是能够面向未来,同时能够获得快速反馈。软件工程是一个理论实际结合的非常好的一个学科,需要比较强的动手能力。张一鸣在大二做完这个选择之前,并没有跟家里人说过。
2.陆奇给年轻人的话
头条科技:怎样看待互联网公司的高强度工作?
陆奇:工作是个人选择,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其次,每个人的体能、家庭环境、职业生涯追求都不一样,我推荐的是每个人按照个人情况来选择。你要设计的是一种时间管理方式,可以让你走得快,也能走得远,这特别重要。
我打个比喻,一辆车要想跑得快又跑得远,你可以把车速调到基本速度,比如平均在80公里一小时,偶尔冲刺一下,但是冲刺完以后,马上回到均匀速度,这样汽车的损耗很低。你需要避免一会儿加速一会儿减速,透支的话,偶尔可以,持续透支肯定不行。我个人有自己的方式,但是我觉得每个人都不一样,不要去学别人。
头条科技:对年轻人有什么的建议?推荐几本最近看的书?
陆奇:如果你现在是上大学的话,建议你至少修两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一定要学,另外是脑神经科学。对于将来新一代的计算体系而言,如果我们对人的大脑理解更深,会有更大的突破。如果你还有时间,我会建议你修经济学,如何琢磨出人与人之间的结构化的关系、社会关系,经济学是相当不错的学科。如果你还有时间,建议你学心理学,因为我们对个人的认知,目前来讲还相当浅,希望能够有更多机会加深对人的了解。
最后,我比较推荐作者而不是推荐书。第一个作者叫大卫·克里斯蒂安,他所写的一本书叫《大历史》,研究人类历史和研究自然历史是分不开的,起点必须要从大爆炸开始,看物理生态、化学生态、生物生态,在这个基础上再来看人类社会。
另外我会推荐是杰弗里·摩尔,他的书在商业生态上比较行之有效,他写过几本书,一本叫《跨越鸿沟》,一本叫《逃离速度》。
我还会推荐弗雷德·考夫曼(Fred Kofman),他曾经是我的导师,我推荐两本书,一本书叫《有良知的商业》(《Conscious Business》 ),最近一本叫《社会需要意义》。为什么每个人在企业里面都做得很多,都觉得很焦虑,因为没有充实的意义,如果每天去上班,你都觉得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生活很充实,会给每个人带来很大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