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端消费者的品类障碍
虽然预制菜在B端市场几乎成为了拯救餐饮行业的灵丹妙药,但在C端市场,预制菜仍有不少的挑战。
在记者了解年轻人的预制菜消费情况时,有不少受访对象都给出了类似的回复“什么预制菜?你说的是外卖料理包吗?”而这或许也反映了预制菜迎来市场大爆发的同时,在大多数C端年轻群体心中,仍然存在认知缺乏甚至是“不干净、不卫生”的刻板印象问题。
此前有媒体报道,70%的外卖都是来自于5块钱的料理包。餐饮商家将低价进货的料理包经过简单的加工后,再以20-30元每份的价格卖给食客,引发了消费者的反感。
而相对于料理包,预制菜所采用的的食材和食品安全标准更为苛刻,但在表面看来,预制菜与料理包的差别并不明显。因此,如何让消费者在对“料理包”产生负面印象的同时接受本质上“差不太多”预制菜,是众多入局企业们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另外,预制菜对B端企业最有价值的口味标准化优势,在C端食客眼里,却是最无法接受的问题。
在中餐领域,除了讲究色香味意形之外,普罗大众对“锅气”概念都无比推崇。而在很多人看来,批量化生产再经由二次加热的预制菜,显然无法还原现炒菜品的“锅气”,也就很难认同预制菜的口感和味道。
而且,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口味偏好,仅仅是甜咸之争就能划分出两个不同的市场。在以各地口味作为标准的细分市场,批量化生产的预制菜也就需要更加精细和多样化的产品研发。而从目前来看,预制菜企业们还未跟上市场的要求。
记者在电商渠道搜索发现,当前常见的预制菜,主要是小龙虾、酸菜鱼、狮子头、胡椒猪肚鸡等,能够兼容南北饮食口味差异的菜品。并且,这些菜品对口感的要求普遍不高。
例如将强调食材新鲜度的鱼制菜品处理成酸菜鱼,就有规避食材新鲜度和口感的嫌疑,而本身就存在季节性供应且口味更重的小龙虾也更加不必说。
预制菜要想完全统治消费者的餐桌,恐怕还需要在产品上实现新的突破。
预制菜究竟在吃什么?
“凡事不可苟且,而于饮食尤甚。”《随园食单》中,清代诗人、美食家袁枚的这句话体现了中国人对吃的重视,也足以引发人们思考:当人们消费预制菜时,究竟在吃什么?
和餐厅的现炒相比,预制菜少了口感,多了方便。但是和外卖、方便速食相比,预制菜或许又不够方便。某生鲜零售平台曾经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54%的“95后”消费者经常自己购买食材做饭,而半成品的预制菜成为了他们的最爱。
这组数据似乎可以用来讲述一个略带悲情但又充满商业价值的故事:白天忙于996的“打工人”在回家之后,仍然放不下对吃的要求。而他们“吃”的,就是自己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但在预制菜的商业故事背后,也存在另外一种可能。
当所有家常菜都被批量化生产的预制菜所取代,不光兰州拉面、沙县小吃都统一了味道,藏在街边小店里的平民美食也因为不堪规模化的商业竞争而被迫消失,人们的口味也被批量化的预制菜“垄断”了。到时人们还可以吃什么?
从商业的角度来讲,预制菜的潜力是值得期待的。它就像精细的智能算法一样,在所有人的口味中找到最大公约数,然后以机械化的高效、精准实现巨大的商业利益。
但是美食或许不只具有商业的价值。在人们心心念念的“锅气”里,还有生活对人们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