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商家发现了成年人的苦闷,最近几年他们想出了很多为成年人制造惊喜的点子,比如盲盒。
盲盒里一般装的也是手办、公仔、玩偶等商品,消费者购买时,只知道自己买的是哪个系列,比如Molly、tokidok、毕奇等,但具体拿到哪个款式,只有拆开盒子的时候才知道。
而不同的款式,抽到的概率也不同,在二手市场上的“市价”也不尽相同。如果消费者的运气好,抽到概率最小的“隐藏款”,不仅可以完善自己的收藏,还能拿到市场上以几十倍的价格转卖出去。
根据阿里的数据,在天猫上,每年为盲盒花费2万元以上的消费者,已经达到了20万人。而在天猫上买书的消费者,去年平均每人买了7本书,消费金额在200元左右。
在闲鱼App上,去年共计有42万消费者交易盲盒,其中最高溢价达到39倍。也就是说,你若是以59元钱(一般定价)买一个盲盒,也许可以用2000多元钱卖出去。
在中国市场上,只要有一定规模的粉丝喜欢一样东西,就能构成一个产业模块。
最近有一家专门从事盲盒产业的公司要在香港申请上市,它的名字叫泡泡玛特。在2017年之前,泡泡玛特是一家单纯的玩具集合店,经营业务没有太多亮点,而且还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全靠资本的输血才得以存活。
2017年后,泡泡玛特发力IP研发,然后学习日本,引入盲盒的玩法,没想到大受市场欢迎,公司也迎来了二次新生。
根据泡泡玛特公布的财报,从2017—2019年,公司的净利润分别是157万、9952万、4.51亿元,3年涨了287倍。此外在这3年中,泡泡玛特的毛利率也在逐年上升,分别是47.6%、57.9%、64.8%。
这个毛利率水平是非常优秀的。要知道,中国烟草行业的毛利率在70%以上,白酒行业的毛利率在80%左右,而泡泡玛特所在的玩具行业,整体毛利率大约是10%。但泡泡玛特在2017—2019年的毛利率数据直追烟草、白酒行业,可见泡泡玛特的盈利能力十分出色。
其实根据记载,欧洲和美国人早在19世纪就有对“盲盒”上瘾的历史。
当时的富豪热衷于跑到埃及,扛一具木乃伊回家。即使不能亲自去,也会在拍卖会上拍一具木乃伊。
木乃伊的外面包裹着厚厚的麻布,所以大家买的时候看不清里面是什么样,跟现在的盲盒很相似。把木乃伊扛回家后,他们会在家中专门举办一个盛大的Party,邀请亲朋好友一起来拆木乃伊。主人一边拆,一边对旁观者进行描述,这具木乃伊是什么手感。
每个围观的人眼中,都会闪烁着兴奋好奇的目光。
到了现在,欧洲和美国人玩的盲盒可就正常多了。L.O.L.是过去10年最受美国消费者欢迎的盲盒娃娃,拥有十几个系列、上百款设计,去年累计销售额达到350亿元人民币左右,超过了芭比娃娃、神奇宝贝、星球大战等老牌玩具。
而日本消费者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大规模迷上扭蛋机的,泡泡玛特所学习的日本扭蛋玩具市场,在2017年市场规模达到319亿日元。扭蛋机不仅给日本政府贡献了GDP收入,还通过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目前在日本大约有60万台扭蛋机,非常受日本消费者的喜爱,甚至有“扭蛋穷三代、入坑毁一生”的说法。
那么在中国,是哪些人在买盲盒呢?
根据数据统计,购买泡泡玛特出品的盲盒的消费者,18—34岁的消费者占比最多,其次是35—49岁的消费者,还有一部分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可谓老少通吃。
之前我还看到新闻报道,说有一位60岁的老玩家,一年花了70万买盲盒。这在很多四五线城市都能付个房产的首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