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级市场的互动
因为技术的想象力而在一级市场普遍获得较高估值的AI独角兽陆续申报上市,可能会调整二级市场评价人工智能公司的核心逻辑;二级市场更透明、成熟的投资逻辑也将传导回一级市场。
由于多数AI独角兽企业还处于亏损状态,现阶段很多投资人都用PS(市销率)为其估值:
2020年,云从在上市前完成最后一轮融资后,估值接近250亿元。据其招股文件,同年预计营业收入为7.58亿元,对应PS接近33倍;
据《2020胡润全球独角兽榜》,依图科技估值140亿元,2019年收入7.17亿元(2020上半年为3.81亿元),对应PS为20倍;
云知声创办至今经历 8 轮融资,其一级市场估值达到 70 亿元,2019 年其收入为 2.19 亿元,对应 PS 接近 32 倍;
旷视2019年完成最后一轮融资,估值已达300亿元,2019年收入为12.6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为7.2亿元),PS约为24。
这样计算,这批AI公司在一级市场估值普遍达到20倍以上。与之形成对比的是A股其他人工智能公司:
智能语音公司科大讯飞目前市值1228亿元,去年实现营收130.25亿元,PS为9倍;
安防巨头海康威视市值5152亿元,去年营收达635.03亿元,对应PS为8;
智慧物联解决方案提供商大华股份市值671亿,2020年营收264.66亿元,PS仅为2.5;
科创板上市的计算机视觉公司虹软科技市值173亿元,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6.86亿元,对应PS为25。
虽然以上是粗略估计,未将各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做具体细分,但是总体来说,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对于AI企业(或是正在智能化转型的科技企业)的估值认知有差距。比如二级市场上,像华西证券这样非常看好科大讯飞的券商,考虑到人工智能产业加速趋势+公司龙头溢价+业绩/产品化率提升趋势,2021年给科大讯飞的PS也只是12倍(对标2017-2018年告诉增长期),这一数字远低于一级市场上头部公司的均线。
以AI技术为立身的这批初创企业,逐渐从纯技术积累阶段过渡到落地应用上。行业的发展和投资行为相辅相成地在进化。当“AI是基础设施”的共识形成之后,资本冷静下来,人们看的不仅仅技术,而是“产业+技术+资本”。
“前几年我们投过一些独角兽大多是基础技术创新企业;2018年看场景,要创造场景价值;2019年要有数据,创业项目是否创造出应用价值,商业模式能否成立,要以数据来说话;2020年,是‘AI+行业’的深度渗透。”科大讯飞旗下的讯飞创投董事长徐景明在一次采访中说。
可以预见,这批年轻AI公司的登陆二级市场后,将缩小市场之间的认知差,优化自资本市场的估值逻辑——不仅是在给AI技术估值,更是给商业前景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