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攀升的应收账款不仅给云从科技带来了沉重的坏账压力,也让公司经营性现金流持续恶化。报告期内,云从科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支出分别为5.06亿元、4.62亿元和5.47亿元,三年内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已超过15亿元。
上市非唯一“解困”答案
云从科技现在面临的困境,许多公司在发展前期都有遇到。但仍有不少公司能逆境翻盘,这也预示着,云从科技的未来,仍然有望以各种方式“解困”
而在这一过程中,上市融资往往只是第一步,云从科技想要扭转颓势,它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比如把产品做到更有差异化。统计发现,云从科技很多解决方案和其他企业类似,主要都是聚焦在安防、金融和零售行业,同质化竞争也导致内卷效应进一步加剧。
在2018年左右,一套人脸识别算法能卖上千万,现在只值40万元,图像识别算法的门槛是越来越低,这是一位技术大牛从AI创业公司离职后发出的感叹。
同样是提供AI图像算法的公司软虹科技,做到了自己产品的差异化。2022年不仅能创造2.5亿元的盈利,而且产品的净利润率也高达36.8%,这或许才是资本市场对AI科技所期待的样子。
软虹科技有自己钻研的细分领域,是为智能手机等领域的客户提供摄影优化解决方案,用于改善消费者对提升手机摄影功能。现在客户包括华为、三星、OPPO、VIVO、小米、索尼、LG、传音等知名手机厂商。
占领一个没有被同质化的细分领域后,公司才可以有高利润率的盈利。有了资金,软虹科技又开始为新兴市场智能驾驶提供视觉解决方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并没有去拓展安防、金融和零售行业等红海市场。
此外,也可以尝试做软硬件结合的产品。如果AI算法无法占领一个细分领域,可以尝试发展软硬件结合的方式。构建自己的产业生态,以防止被上下游厂商替代。
云从科技现阶段的商业模式核心是销售自己的“模型”和“算力”,实现盈利的途径是让客户使用时付费。尽管AI模型和算力看上去光鲜亮丽,外表有一层高技术的外衣。可业务发展模式相当受甲方的牵制,永远逃脱不了自己是“技术外包”的身份。
购买AI产品的客户为了降低成本,后期往往会选择自行开发模型和算法。以计算机视觉领域为例,作为算法采购商的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摄像头硬件厂商,就已经在推进视觉识别算法业务,来构建自己的上下游生态。
技术或许可以被模仿和赶超,但把技术融合进行业和产品中,才能突显出技术的价值,实现稳定的商业化,并建立起竞争对手难以跨越的护城河。
把尽可能多的产品做到可复制。云从科技产品的大头是“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近三年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77%,但毛利率仅为28%。毛利率低的主要原因是该产品不能“复制”给下一个客户使用。
“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不像“人机协同操作系统方案”,只需要授权和简单的框架修改,就可以成为一个新的产品。而是需安装调试或定制开发,这就导致了高昂的服务成本和人工成本。
如果花了很多的人力和财力资源,辛辛苦苦做成的产品,不能被下一家客户使用。开辟下一个客户后,又要重新设计、开发、测试和安装,这样产品的毛利率自然是高不起来,也最终会影响到整体营收和利润。
在当前客户的基础上,通过以上三个举措,云从科技可以让研发投入获得更高的回报,以获得持续稳定的营收,并提升产品的毛利率。从而缓解巨额研发投入带来的资金压力,规避产品毛利率低导致的造血能力不足的问题。
随着上述举措的落实,资金得到改善的云从科技还可以拓展新领域客户,从而进一步缩短应收账期。
这或许才是深陷亏损的云从科技,在上市融资之外更实际的“解困”方法。
写在最后
知名的Gartner咨询公司曾提出一个技术成熟度曲线,把新科技的成熟演变速度及要达到成熟所需的时间,分为5个阶段:技术萌芽期、期望膨胀期、泡沫破灭低谷期、稳步爬升恢复期和生产成熟期。
不难看出,云从科技也正在这一周期之中,在技术萌芽期看到了广阔的AI市场,资本不断注入,一路高歌猛进,期望值也随之越来越膨胀;而现阶段的云从科技,正处于期望膨胀期与泡沫破灭低谷期之间。
在这个阶段,像云从科技这样的企业,正身处通往倒下和腾飞的岔路口,未来走向何方,取决于当下云从科技所做的选择。
在“流血上市”之后,云从科技能否重回上升通道?或许还需要看上述问题它是否能解决,以及发展方案它是否能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