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罗永浩在微博发布动态,称将再次创业,并同时正式退出微博和所有的社交平台。目前,罗永浩的原个人微博已更名为“交个朋友直播间”。在新的创业公司中,公司已为其开通了新的微博账号,名为“罗永浩的辟谣号”。
罗永浩新的创业方向也早已不是秘密,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将要投身下一代计算平台——AR。AR(Augmented Reality),意为增强现实,广泛运用了多媒体、三维建模、实时跟踪及注册、智能交互、传感等多种技术手段,将计算机生成的文字、图像、三维模型、音乐、视频等虚拟信息模拟仿真后,应用到真实世界中,两种信息互为补充,从而实现对真实世界的“增强”。
罗永浩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世界同时持有量几十亿,每年能卖十来亿部设备的,才能叫下一代计算平台。我们相信 AR 就是下一代计算平台,这在科技界很大程度上也是共识了,并不是我们的创见。”
亮亮视野创始人兼CEO吴斐之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如同微软之于PC时代,苹果之于移动互联网时代。AR时代同样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显示和交互方式,即眼前显示的一切数字内容都是高度真实的,且通过人的身体语言、声音语言就能与其自然互动。”也有相关业内人士认为,AR有望成为元宇宙的入口。
华映资本投资总监刘天杰认为AR的机会很大,“AR眼镜将替代手机,成为下一代移动互联网的核心、主计算平台甚至元宇宙的入口的声音,越来越响亮,路径似乎也越来越清晰。”根据YOLE的预测,全球AR出货量将从2021年的103万提升至2026年的4123万台,市场规模有望超200亿美元,中国是AR设备单一最大市场。随着AR价格门槛下探,消费级AR出货量将在2025年超过行业级。
产业链的超车机会
AR的概念由来已久,其进入C端消费视野始于2012年,google推出了第一款AR眼镜Google Glass,成为AR行业中的标志性事件。虽然在商业上Google Glass不算成功,但却开启了继智能手机后,对于下一代计算平台的探索。
Google Glass商业征途的坎坷,并未影响资本的积极布局。相关研究数据显示,资本市场对AR眼镜的关注与日俱增,2021年全球和国内在AR领域的投资分别以374亿美元和181亿美元,创了历史新高。2022年以来,国内AR融资也十分活跃。近日,车载AR HUD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商锐思华创宣布完成亿元A+轮融资,上月,AR智能眼镜品牌INMO“影目科技”完成近千万美元A轮融资。
随着AR技术的发展,与今天手机的技术和供应链之间的复用性将会越来越低。刘天杰认为,“在这样一次升维的变革当中,今天的手机巨头没有能力、也没有可能封死创业公司进入决赛圈的道路。就像历次的技术变革,老的巨头都没有能够阻止新的巨头的产生一样。”
如果AR终将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那么在其实现成熟的消费级应用前,其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中,创业者都拥有弯道超车的机会。在AR产业链的上游元器件中,包括光学与显示模组、计算模块、声学模块、交互模块,其中光学、芯片和交互是技术壁垒最高的领域,也最值得关注。中游产业链包括AR设备代工,目前有分体机和一体机两种形式,如果从下一代计算平台的角度来看,一体机显然是终局形态。产业链下游则为内容和应用,目前,AR的B端应用明显优于C端。
以AR芯片为例,芯片仍然是驱动AR产品崛起的核心,如果未来AR眼镜完全替代智能手机,则需要在眼镜上配置芯片,这对芯片的面积和算力提出了挑战。特别是SoC主要承担操作系统运行、SLAM能力、图像渲染能力和部分网络连接、传感器后端算法等。虽然目前市场上的主流被高通平台所占据,但未来AR芯片将向独立和定制化趋势发展。
刘天杰认为创业者在AR芯片上有很大机会,“高通大概率最终会入局AR芯片,但是我们不认为高通会像智能手机时代一样在安卓阵营里大杀四方,强调基带和射频通信的高通平台搭配安卓系统目前看并不是AR眼镜终局的最优解,除了苹果、华为、三星如果入局AR眼镜会自研芯片以外,AR眼镜赛道最终可能会出现新的芯片巨头,甚至是新的芯片架构。目前国内已经有较强芯片背景团队和口袋足够深的团队,分别走上了这条难而正确的路。”
B端应用优于C端
目前,互联网巨头和传统手机厂商均已入局。苹果10年来多次收购AR技术相关公司,并拥有多项技术专利。有消息称,苹果的消费级AR眼镜有望在2024年年底推出。微软则率先拿下B级市场大单,与美国陆军签署价值219亿美金的合同,其中将包括多达12.15万套头显设备HoloLens产品。Google投资Magicleap,Google Glass仍在升级中。Meta则在早年收购Oculus,并宣布公司将20%的员工用于搭建、投入AR/VR业务。
在AR的应用方面,和很多技术一样,其目前在B端场景的应用明显优于C端。这是因为2B客户对终端产品在性能表现上的要求并没有C端的要求那么综合和严苛,同时在应用生态还没有构建完善的情况下,目前的AR技术可以解决一起B端用户的垂直应用场景。此时的AR更适合作为一种可穿戴设备。
吴斐曾告诉记者,AR/VR产业的发展,必须要经历从To B到To C的阶段——先解决一部分人的需求,再解决所有人的需求。而正是基于精准的前瞻性判断和针对性的技术布局,如今亮亮视野的AR/VR硬件产品及软件服务已广泛应用工业、安防、医疗、航空、新能源、制药等行业。
刘天杰介绍道,“AR眼镜产品在一些细分场景里的细分需求上是有比较明显的优势的,比如外卖平台正在推进的智能头盔,替代外卖小哥用于接单和导航的手机;工业场景里的智能检测和远程指导;物流领域的扫码眼镜,替代码枪;警务场景下的巡查眼镜,替代警务通和执法记录仪等。所有这些场景,单点的需求深度都是巨大的,需要的是真正成熟的AR产品搭配2B的整体解决方案能力,可以真正利用AR设备和后端的整套系统接入B端客户的工作流,提升客户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