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进化
关于腾讯投资的最新消息是,腾讯内部正在独立运作一只新的基金。
一位与腾讯合作频密的投资人向《中国企业家》解释,此举的初衷是想解决投资团队激励问题,过程比较复杂。虽然新基金成立了,但和现在的投资没有什么差别。
另一位投资人给出了类似的说法,投资主体和项目都一样,基金没有新的名字,只做跟投。如果腾讯投资是CVC(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状态,投资收益会被计入公司利润,但基金可以用来奖励投资团队。这种操作手法也类似孙正义搞Vision Fund,联合一些大机构做基金的LP,增加可支配资金的规模。百度资本就是百度联合国寿募集的100亿规模的基金。
其实,腾讯最广为人知的是2011年1月24日成立的腾讯共赢产业基金。起初规模为50亿元,后来追加到100亿,半年时间就投出近30亿元。当时腾讯年利润在80亿元左右。马化腾在第一届腾讯合作伙伴开放大会上说,“没有什么比把一年的利润投给产业链更正确。”他还提出,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再造一个腾讯”。后来共赢产业基金这个提法被逐渐淡化,腾讯内外谈到资本主体都是腾讯投资并购部。
但外界记住了这个时间点,因此认为腾讯投资始于2011年,比2008年成立的阿里巴巴资本晚了三年。实际上,腾讯的投资并购行为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2008年腾讯投资并购部成立后,投资金额和数量翻番,只是很多案子没有对外披露过。
早期,投资团队更多是在协助释放业务线的需求。最早提出QQ秀创意的许良当时在互联网事业部,曾与投资部多次合作投资社交和电商。他们从业务层面对项目做出判断,投资部对财务把关,并负责执行和投后管理。彼时,业务线的人对投资项目的话语权比重更高。
2008年,彭志坚从Google中国加入腾讯投资并购部初期,曾力推大众点评,这是他在Google的投资项目。腾讯业务部门经过研究给出的结论是,花这笔钱不如自己做,腾讯有流量,把点评的内容迁移过来就可以。此事被搁置。最终腾讯还是投资了点评,只不过是6年以后,以20亿美元的估值。
业务线强势的另一表现是,几乎要求进入每家被投公司的董事会。2011年上半年,腾讯投资胡莱游戏时,双方曾为此僵持不下,最终胡莱游戏接受了游戏业务线负责人进董事会的条件。这样安排的利弊明显,好处是双方在产品和团队层面顺利对接;问题是同在董事会上的两个人却是直接竞争对手。
现在几乎看不到此类现象的发生。腾讯被投公司、每日优鲜联合创始人曾斌告诉《中国企业家》,背后的原因是业务线的人当期有KPI要求,更多关注与被投公司的协同性。而投资部的人更能理解腾讯的需求,会根据使命做投资计划和安排。“独立是争取过来的,投资团队自我能力的证明又强化了话语权的建立。”这个说法和判断得到了腾讯投资前员工的认同。
2011年是腾讯投资的分水岭。前一年3Q大战的缘故,腾讯决定通过资本扶持更多合作伙伴,这让腾讯投资决策独立,步伐加快,风格明确。绝大部分案子由投资部驱动推进,不受业务部门影响。
最具代表性的是,腾讯如鼓点般密集布局电商。易迅、高朋网、F团、好乐买、珂兰钻石网、五百城3C电器网等都被拿下。但对比同时期一样买下电商赛道的红杉,腾讯投资的业绩可谓差强人意。
沈南鹏在2010年和2011年时就发现并投资了唯品会和京东,这让红杉成为电商领域的绝对收割机。这两家公司目前也是腾讯在电商领域对抗阿里的主要力量,但被贴上腾讯系标签的时间是在2018年初和2014年。
形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早期的腾讯喜欢投行业老二。一位前腾讯投资部员工解释背后的原因,“性价比高,可以靠腾讯的力量扶持成为第一”。
这种心态在收购易迅时最为明显。易迅当时是市场老二,腾讯自认输送流量可以扳倒老大。结局如点评那样,同样被证明并不可行。
从2012年投资并购部大规模撒网布局开始,发现并捕捉行业第一就成为腾讯投资的常态。
据IT桔子统计,2014年腾讯共投资68家企业,其中包括战略入股京东和大众点评。前一年,腾讯投资企业的数量还只有19。2015年,这个数字已经变成108,此后都不断攀升。腾讯连接一切的构想,在资本的推动下正在变成现实。
李朝晖曾梳理腾讯感兴趣的那些领地,着力部署的一块是消费互联网,比如内容、游戏和文娱。其次是零售、教育和医疗。在腾讯的视角中,没有什么比零售更重要,体量更大。资本扑向的第三个板块是人工智能、新材料这样的前沿科技,此外企业服务也是腾讯一直想深入的领域。
腾讯投资并购部团队也逐渐稳定。腾讯投资并购部成立之初,彭志坚就担任负责人,他被认为帮助腾讯在从无到有地建立了并购团队,并形成了独特文化。此后,许良与李朝晖、林海峰三人为副总经理,湛伟彪负责投后。2015年,彭志坚与许良离开创办元生资本后,李朝晖与林海峰同为腾讯投资主管合伙人。但投资决策始终由刘炽平甚至马化腾最终拍板。
2012年,腾讯投资首次吸纳应届毕业生,其中一道面试题是,根据部分财务数据,指出其所属哪个行业甚至哪家公司。那年腾讯集团共招入5000名应届毕业生,有幸与刘炽平和各业务线副总裁一起进餐的,只有拿到投资部门offer的4个学生。核心意思只有一个,热情邀请他们加入腾讯投资。
听上去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彼时腾讯投资的吸引力和号召力有限。几位高材生最后用脚投票,三名奔向高盛、淡马锡控股和德意志银行,只有一人选择留下。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腾讯投资的团队流失率并不高。一位接近腾讯投资的人士透露,“腾讯投资部几乎每个人手里都有其他基金的offer,但轻易不会走。一般VC没什么意思,平台没有腾讯好,没有动力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