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回顾成功创业者的成长历程,就会发现他们往往不是天生的企业家,也不是技术先知。
1998 年,腾讯以「网络寻呼」业务起家,先后赶上 PC 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浪潮,在近 20 年的时间里逐渐成为拥有十几亿用户的互联网巨头。但在迈出第一步的时候,他们和每一位普通的创业者一样,不确定该往哪里走,对未来的挑战也一无所知。
关于腾讯如何摸索、怎样进化,张志东说:
1)创业头三年的目标,一是公司不要倒闭,要能活下去;二是不让用户掉线,少挨骂。
2)在变革与被变革的路口,如果团队管理成员看不清世界的变化和公司的老化,就会「温水煮青蛙」。
3)好的产品,营收模式一定是优雅的。
4)「会发光的产品人」,对产品理念的追求胜于取悦上司。
5)说真话是帮助企业对抗老化的重要途径。
以下为腾讯创始人之一、前 CTO 张志东在接受采访时对打造好产品、管理团队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分享。
创业的头三年
一是活下去,二是少挨骂
刚创立腾讯的时候,我们其实都不懂什么是 VC,什么是风险投资。我们几个创始人只是当时打工烦了,想出来自己做一个做互联网产品的小公司,能够养活自己就好。
我们比较幸运,进入互联网业的时候就遇到了很好的「天时」和「地利」。1998 年腾讯刚成立时,我们原本只想做一个网络寻呼系统卖给寻呼台。OICQ(腾讯 QQ 的前身)只是一个基于兴趣的副产品,可以给寻呼台增加一些呼量,它最初的目的并不是赚钱。
但企业发展一年后,寻呼业就开始走下坡路,寻呼台不断地关闭或合并,手机替代寻呼机的大趋势已经凸显出来,我们的副业 OICQ 却在疯狂增长。
这里面的原因,大概是那时候带宽很窄,大家上网也没有娱乐项目,即时通讯成了刚需。中国电信每年在上网线路扩容、骨干网络建设方面大力投资,广东又恰好是网络基础建设最快的省份,而深圳这个城市又是年轻人创业热土,就这么带着我们误打误撞地踏入了时代的河流。
一开始,我们只是几个人的小公司。我们的期望只有两点:
一是公司不要倒闭,能活下去;
二是不让用户掉线,少挨点骂。
那会儿公司没有任何成文的制度,连上下班的规范时间也没有。初期的几位成员都是喜欢互联网产品的网虫,起床后就会跑去公司,趴在 PC 上看用户的意见。
我们有一个很简单的统计图,沿用了好几年:每分钟统计一次在线用户人数,在图上画一个点。如果这条曲线突然掉下来,就说明有故障了。这时候我连同事的电话都不用打,叫个的士回到公司时,大家已经在定位修补方案了。我们团队本身就是产品的重度用户,大家对用户掉线的不爽是感同身受的。
这段经历里有很多误打误撞的因素:
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中国,对中国网民和中国网络设施状况的痛点感受就不会这么深刻,也就不会有这样一个机会;或者如果我们再早几年毕业,在原来的行业里已经有了若干成绩和衔头,也就不会那么容易地离开原有行当,毅然拥抱互联网这个新生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