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甚至报了一个北京电影学院的总裁班。说他是“北电的阿甘”,就发生在总裁班时期。通过这次学习,他在北京认识了两百多位总裁同学。
咸鱼传奇电影海报,制片人为罗海元。图片来源于网络
进入电影圈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罗海元回忆时不住感慨。以他当时的交友圈和人脉资源,他顶多认识几个群演头头。有一次,罗海元看到一位做副导演的朋友在找群众演员,他跃跃欲试,朋友告诉他:“给我找一百人过来,我就让你做负责人,当特型演员,可以跟主演对上两句话。”
罗海元立马应允了。
他开着奔驰车四处找人,真的找齐了一百个群众演员,每天跑到剧组逛一逛,演群演,一场戏赚两百,他很开心。他认识了几个电影导演,又请对方帮忙介绍北京的导演,就这样一步步开起了影视公司。
罗海元的影视公司两年一共拍了四部电影,两部院线,两部网剧。两部电影票房惨淡,每部电影的投入在一两千万,票房均在一两百万左右。
他觉得很沮丧,他把电影上的失败归咎于行业浮躁和投入太少。所谓行业浮躁,即后期宣发做事不诚恳,他对此很气愤。
“这个行业人心太浮躁,大家都想着骗来骗去,我太老实了。”罗海元总结说,他不适合在这个圈子,巨亏下决定退出电影业。
另一方面,投资金额过小也是罗海元认为票房失败的原因之一:“请不到大咖,没有大牌明星加入,自然对票房没有号召力,也无法呈现大场景。”
至于电影本身,尽管两部院线电影的评分都低于3分,但他认为自己拍的电影是成功的,失败在自己对圈内潜规则的不熟悉。
谈起罗海元,他北电同学的评价是:“很勤奋,做电影很快,但缺乏沉淀,做电影跟速度是没有关系的。”
电影失利后,他的那种提升的努力却并没有中止,很快就找到了一个新的驱动。罗海元摸索了几个实体项目后,共享概念突然火爆,闯入了他的视野。
很多冲动
罗永元选择这个时机入局,大家觉得他疯了。他却很坚持。他声称还有其他三个产品同步进行,将共同构成一个共享出行的生态体系。
当然,这三个产品也是“保密的”。
“这个体系可以帮助共享单车所有企业解决他们的问题,到时候他们都会来找我们,但现在我真的不能讲。”罗海元说。
我很想知道这是什么产品。在罗海元的公司前台,一块牌子上写着“七彩单车”,还并列挂着“放电科技”的字样。
不久前,他们召开了一次发布会,公布了他们的共享充电宝项目,这个项目取名“放电”。所有关于共享的创业项目,在罗海元眼里似乎都散发着光芒,他们开发的产品还包括共享咖啡机。
罗海元入局的另一个共享项目:放电充电宝
在他的身边人看来,罗海元有时候决定有点冲动。
一开始,他对共享经济不屑一顾。当他的调研团队给他推荐共享单车项目,他看了两眼便仍在一边,发了个朋友圈:共享单车不可能火,这是个伪需求。
但当他准备入局,他认为自己已经想清楚了。那时他的公司在深圳。春节过后,一晚他下楼去买药,第一次见到了ofo。他发现街头已经很多了。这时才意识到,这个东西确实火了。
他立马翻出那条质疑的朋友圈,删了。
他的妻子骂他神经病:“你东一下西一下,能不能正经做点事。”但罗海元一旦决定,不可挽回。他的理由是:三四线城市的市场还是一片空白。
几乎是在同样的经历下,一天夜里,他连续在三个地方看到共享充电宝,当晚就决定要开发充电宝项目,他在群里通知了高管这个决定,高管问:“罗总,你没喝酒吧?”
第二天,他召集高管开始立项设计。对于这种亦步亦趋的姿态,他解释说:“他们在前面打通,我们后面跟着做肯定没问题。”
“有没有人说你跟风?”我问。
“我不在乎别人说什么,我在乎自己能做什么。”他对这个问题很不以为然,“我们做的产品可以帮所有共享单车企业解决问题,未来,他们都会来找我们。”
他表示此前反对他的人,现在都开始支持他。甚至包括投资人,来找他的投资人对他“99%认可”。
今年2月,罗海元开始在深圳组建技术团队,自费研发属于自己的共享单车。到4月,APP研发成功,但他们却遇到了瓶颈——系统不稳定、无法精准定位并实现短时间开锁,难题一直无法攻克,技术负责人丧失信心,对罗海元说:“你找别人吧,我们尽力了。”
罗海元不甘心,一个合伙人提醒他,北京才是软件专家最多的地方,不如把公司搬到北京去。罗海元想到了北京的电影公司,那时,公司还剩下四五个员工,他回到电影公司办公室,开始重新组建团队。
5月10号发布会后,又过了一个月,6月17号,七彩单车正式投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