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美国新兴电动车企还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即便当时一辆车还没交付的Rivian、Lucid等新选手,也都走上了股价飙升的人生巅峰。但相比去年的呼声高涨,号称“特斯拉杀手”的Rivian今年似乎陷入了一团乱麻。不仅面临产量下滑的困境,股价缩水也让福特这样的大股东打起了退堂鼓。
福特抛售800万股
随着Rivian的IPO后股票禁售期于5月8日结束,福特汽车计划出售其持有的这家号称“特斯拉杀手”的电动汽车公司的800万股股票,目前福特共持有约1.02亿股。
福特大手笔抛售,主要是由于所持Rivian股份第一季度大幅缩水,让福特汽车亏损了54亿美元。根据福特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福特汽车共营收345亿美元,调整后息税前利润为23亿美元,但Rivian股价的大幅下滑,导致其当季整体净亏损31亿美元。
事实上,福特与Rivian的合作在其去年年末上市之初或许就已经出现了裂痕。2021年的11月19日,福特与Rivian放弃联合开发电动汽车的计划被外界证实。此前,福特就曾宣布取消了用Rivian公司的电动汽车底盘和硬件生产林肯新车型的计划。
除福特外,也有多家公司想要出售手中持有的Rivian股票,这其中包括了Rivian的两大主要投资机构——亚马逊与摩根大通。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亚马逊共持有Rivian公司17.74%的股份。在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中,亚马逊首席财务官表示:“我们报告第一季度整体净亏损38亿美元,包括了76亿美元的税前估值损失,对Rivian电动汽车的普通股投资的非营业费用也计入其中。”摩根大通则计划出售1300万股至1500万股Rivian股票。这两批股票都将按每股26.9美元的价格出售。
受此消息影响,周一美股盘前,Rivian股价走弱。截至发稿,该股盘前跌6.98%至26.78美元。
产能焦虑
作为美国电动汽车的新星,Rivian创立于2009年,目前旗下共有两款车型,分别是电动皮卡RivianR1T以及电动SUVRivianR1S。
2021年11月10日,Rivian以每股78美元的价格正式上市,成为自2012年facebook以来美国规模最大的IPO。上市后仅三天,其估值就超过1200亿美元。此后股价一度上涨至179.47美元,市值也一度飙升至1520亿美元,先后超越福特、宝马等巨头。
福特汽车方面也曾因持有Rivian股票而受益。去年四季度,福特因持有Rivian股票而获得82亿美元的收益。只是,Rivian在进入2022年之后开始高开低走。伴随着第三季度财报的公布,高市值“泡沫”破裂,Rivian市值迅速下降,在一季度断崖式下跌后目前仅为259亿美元。
而随着资本的退场,Rivian现在的尴尬处境被看得清清楚楚。和大多数汽车制造商一样,Rivian也在与供应链限制和芯片短缺作斗争。
据了解,Rivian在伊利诺伊州的Normal工厂目前年产能约15万辆,但全球芯片短缺给Rivian的正常生产交付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根据Rivian官方发布的财报,2021年全年,其共生产1015辆汽车,交付了920辆汽车;2021财年亏损达47亿美元。业绩不及预期的同时,由于受到供应链方面的限制,Rivian还预计2022年的计划产量比原本预计的5万辆减半,降至2.5万辆。
但即便降低了目标,现实情况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今年第一季度,Rivian仅仅生产了2553辆电动汽车。对于公司股价下跌以及产能情况,北京商报记者联系Rivian方面,但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
此外,产品涨价也让Rivian陷入争议。今年3月,Rivian宣布上调旗下两款车型R1T和R1S的价格,引起了诸多预订用户的不满。甚至有股东对Rivian提出了诉讼,认为Rivian此次涨价,将有损Rivian作为一家值得信赖和透明的公司的声誉。
行业的困境
2021年下半年,电动车上市公司开始受到美国资本市场追捧。但是进入2022年,全球汽车市场继续和供应链危机作斗争,电动车企业们的日子也越来越难挨,与此同时,泡沫开始破裂。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颜景辉表示,自疫情以来,汽车行业便一直受到半导体短缺和供应链瓶颈等因素的掣肘,各大车企的产能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俄乌冲突爆发后,汽车行业的处境雪上加霜。
Rivian在提交给监管机构的文件中就曾指出,新冠疫情、通货膨胀和俄乌冲突造成了运营的中断和延误,其中俄乌争端是导致包括电池金属在内的零部件成本上升的因素之一。
作为重要的金属生产国,俄罗斯供应了全球10%的镍、6%的铝和3.5%左右的铜,在全球通胀不断上升之际,对俄罗斯金属的禁令可能导致短缺,从而引发价格进一步飙升。Rivian在文件中称:“近几个月来,包括锂、镍、铝和钴在内的关键金属价格大幅上涨,预计在可预见的未来,价格波动将持续下去。”
眼下,Rivian订单不缺,无奈车就是交付不了。在颜景辉看来,作为行业新秀,Rivian可以把特斯拉当做参考。特斯拉成功的关键就是当时打造了“人工和机器的高度配合”的超级工厂,建立了以一定程度的半自动化以及人工装配相结合的高产能工厂。
而至于另一个“特斯拉杀手”Lucid,一季度只交付了360辆新车,手里还有3万个订单造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