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 年,被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的成思危先生代表民建中央提交了《关于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发展中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这就是后来被认为引发了一场高科技产业新高潮的一号提案,风险投资由此在中国真正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从微光中出发,中国创投经历了自己的高光时刻。经历传统产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几波浪潮,资本与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整个新经济的两股重要浪潮。
在这期间,创投行业也涌现出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人,我们记录下那些值得记住的瞬间和需要反思的刹那。仰望浪潮之巅,也不回避至暗时刻。
作为国内第一批创投公司,深创投坚持支持中小科技企业的初心,屹立行业20年,是引领者,也是探索者,更是收获者。
1999年,第一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召开,深圳政府决心搭建支持高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同时深圳要开创业板的消息不胫而走,基于这两大背景,深创投成立。
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深创投都在黑暗中摸索,投资退出无门,一度资不抵债,几近破产。
深创投选择了咬牙坚持,到如今,其交出的成绩单中包括估值提升约350倍的酷狗音乐,从经营困难成功走向上市的潍柴动力等企业,所投项目中已有142家公司上市。
中国的风险投资走过了20年,深创投也走过了20年,深创投总裁孙东升也即将迎来自己创投生涯的18年。回想自己从安稳的教育工作者转行创投,孙东升毫不后悔,甚至充满感激。
深创投执行总经理、华北总部副总经理周军曾是孙东升分管的华北片区的投资经理,他印象中的孙东升保持着山东人的豪爽底色,私下里可以一起蹲在路边吃小吃,工作上又雷厉风行,“对很多问题直言不讳,对经济形势和项目的看法也通常会直接表达出来。”周军表示,一旦看准趋势,他也会扛住压力、力保执行。
周军曾推荐过一个互联网餐饮行业的项目,如今看来,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结合是大趋势,但当时项目尚处于早期,规模小,风口也未凸显,在项目上会时引发了争议。孙东升在了解项目逻辑后坚定支持,过了两三年再复盘,这一步棋走对了。
对于深创投,周军认为团队积累了一批懂中国市场、接地气的资深投资经理,公司在十几年的创投大潮中没有掉队,一直冲在国内创投最前线。在他看来,政府背景的基金抵御风险的能力会比纯市场化的基金更强,经得起大的经济周期波动。
理工研究员不甘安稳转型创投
记者:进入深创投之前的经历,能展开讲讲吗?
孙东升:之前我一直在山东工业大学教书,后来去日本大阪大学攻读博士,毕业后一直留在日本国立研究所,工作很稳定,一直到了40岁,我开始迷茫——回国还是继续留在日本,成了最大的问题,但留在那儿过一眼能够望到退休的生活又觉得不甘心。
另外,我在博士期间研究的是不锈钢的高温性能,在研究所研究的又是不锈钢的超低温性能,一直在不锈钢这个很小又很传统的圈子里,没做过新材料的研究。当时我一直在思考未来如何把研究投入到应用中,遇到了瓶颈。
记者:你是山东人,又在日本求学和工作,是怎样与深圳以及深创投结缘的?
孙东升:那时候深圳每年要到美国、日本和欧洲招聘。2000年,深圳招聘团去日本,我的同学们纷纷要去观摩改革开放前沿到底长啥样,我也一起去了。当时还没考虑回国,就填了个登记表聊了聊,谁知道当时就开出了20万的年薪。2001年元旦,公司邀请我去深圳考察,去看了一圈就定下来了,4月份就开始上班。
记者:你本来可能有一个工业强国梦,后来为什么转行做创投?
孙东升:回深圳之前我对创投行业做了一些了解,关注了美国的发展情况,发现这确实是一个崭新的、有潜力的、和高科技紧密结合的行业。另外,中国早期去留学的一些人像沈南鹏,也不是学金融或投资的,跟我一样都是理工生,后来转行做投资,算是比较成功的案例。20年前我选择改行,实际上也是选择了创业,可以说是破釜沉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