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功能二——表情包商店
1982年9月19日,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法尔曼教授用一串ASCII字符 :-) 发送了世界上第一个数字表情,法尔曼教授不会想到,在几十年之后这个由他开创的数字表情会成为一门生意。
2013年是微信商业化的元年,微信5.0也是微信一个很大的版本,一口气上线了游戏中心、表情商店、街景扫码等重要功能,表情商店也是张小龙寄予厚望的一个重要的商业化举措,腾讯内部希望能复制日本通讯软件Line在表情贴纸商业化方面的成功,后者在表情方面光2015年就创造了高达2.72亿美元的营收。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微信没能复制Line的表情神话,尽管在上线之初微信高度重视,拉来了邓超等一票明星制作专属表情包,但最终难掩其商业化失败,无论是腾讯的财报还是其他公开数据,微信从来都没有公布过表情贡献的收入——
表情的生意在中国并不好做,而后的微信尽管上线了表情开放平台,但已经悄悄地去掉了“商店”二字——所有的表情修改为免费下载,不再进行收费而修改成用户可以给作者打赏的模式,至此,标志着张小龙寄予厚望的表情商店商业化尝试以失败告终。
同样是国民通讯软件,在日本如此成功的贴纸商业模式为什么在中国会遭遇完全的失败呢?剖析背后的原因,下边三点是绕不过去的:
1、表情这个生意,并非只有日本的Line在尝试,韩国的Katalk、中国的微信、陌陌,美国的Facebook都进行过尝试,然而的确只有日本成功了,为什么?
唯一的解释是,它和日本深入骨髓的动漫文化和日本人“日常压抑、内心奔放”的文化有着直接关系,一个例子是在手机还没流行的BP机时代,NNT推出的一款能发送最简单符号表情的寻呼机居然占到了40%的市场份额。
2、在微信表情商店上线前,中国网络社区其实已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表情亚文化,在中国的表情社群里,最常用的是下面这些表现力极强、草根制作的表情包,而这些表情包在微信官方商店里是很难见到的,比如姚明这个表情它是不可能上架微信商店的,因为微信规定——真人表情包必须获得本人肖像权的授权。
3、中国用户的付费习惯和付费意愿本身较弱,很多国内用户通常只会为痛点付费而不会为痒点付费,这几年爱奇艺、腾讯视频会员的飙升很大程度上并非源于去广告,而是源于独家剧集,对很多迷妹而言,广告能忍,不能看《来自星星的你》则不能忍,表情包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痒点。
“失败”功能三——微信的“原教旨主义版”
微信在界面和交互上改版最大的是哪一次?
并非我们所熟悉的大版本号3.0、4.0、5.0等等,而是一个小版本号——安卓版本5.2,因为这个版本把微信最核心的底部导栏修改成了顶部导栏,通过左右滑动的方式切换聊天、通讯录和朋友圈,我把它称之为“安卓原教旨主义版”。
然而这是一个短命的版本,仅仅5个月之后的5.4版本就改过来了,回归到了今天经典的底部导航,从此再也没有改回去过。
那么问题来了,微信为什么如此迅速舍弃这个版本呢?真的是在折腾用户吗?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安卓和iOS的设计规范说起,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往往很少关注安卓和iOS的交互及设计差异,然而事实上二者在很多方面交互逻辑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在国外,主流应用通常都为安卓和iOS设计两套不同的交互和界面,从 Facebook的安卓界面和iOS界面就差异极大,然而国内绝大多数应用安卓和iOS则高度一致。
微信在设计上是有追求的,张小龙倡导的极简主义设计影响了国内很多应用开发者,因此执着的张小龙需要打磨一套他心中完美的安卓设计,于是安卓的“原教旨主义版”就诞生了!
然而理想和现实还是存在差异——尽管安卓和iOS有自己独特的设计规范,但由于整个中文移动互联网本身和安卓生态是割裂的,几乎国内安卓应用的设计都和iOS界面及交互保持一致。
因此,微信符合规范的设计反而变成另类,并没有获得用户的认可——这是规范向用户低头的典型案例,微信急于将其下线肯定也在后台数据上观察到了这个版本对不适应新交互的用户所造成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