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其次,它另一个主打的发布功能居然是残缺的——PC上保存的草稿到移动端居然不能编辑,只能选择直接发布;而移动端保存的草稿在PC端不用说编辑,看都看不到。
3、注册、修改头像、修改公众号的ID作为使用率极低的功能,根本没必要做到移动端。
4、对原创文章作者而言的另外一个高频功能——开通转载白名单,居然没有实现。
在我看来,订阅号助手这个App在功能优先级的排序上是有问题的,而理想的状态这个App其实不应该存在,微信更优的策略应该是以上所有功能都应该在小程序里实现。
小程序开放了众多能力,一直宣称其可以代替轻量级App的功能,在小程序“公众号助手”里实现PC端80%的高频功能难道不是最佳宣传案例吗?
微信专门在安卓和iOS双端开发一个和公众号小程序功能严重重叠、完成度极低、体验鸡肋的App,从某种意义上对小程序而言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微信其他“失败”的功能
除了以上相对典型的失败功能和业务,微信还有其他一些下线或者并不成功的功能,由于没有那么典型,因此我将其汇总到一起进行盘点:
1、摇一摇传图,微信初期推出的一个功能浏览器插件功能,能把网页上的图通过摇一摇的方式传到手机,其实,对于微信这一的国民应用而言,“浏览器插件”五个字就代表了这个功能不可能被广泛使用,该功能最终早早下线。
2、公众号好友留言功能,该功能是2018年微信6.6.6上线的功能,上线之后就收到大量的吐槽,主要原因为隐私的保护,于是2个月之后微信悄悄下线了这个功能。
3、按住加好友(雷达加好友),微信曾经在5.2版本中推过按住加好友,当线下两个人同时按住就能识别并添加,该功能在二维码添加好友上线被悄悄下线,显然二维码扫描的方式更加直观,于是微信也悄然下线该功能。
4、微信知识付费订阅产品,这却是微信内部研发过的一个业务,2017年2月14日,互联网大V Keso在36氪平台上线了自己一款知识付费专栏,马化腾在其朋友圈底下评论:
此举可以证明微信的确在开发知识付费的,但一直两年之后也没有上线,因此最大可能的结果是——内部已经放弃,放弃的原因到底是优先级判断还是腾讯不想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亦或其他原因,我们不得而知。
还有重要的一类,它们不算失败产品,它们在微信体系里依然存在,但其从各个维度评估都不算成功的产品,比如摇电视、微信卡包、微信街景、看一看、搜一搜等,这部分每一个功能都是一个星辰大海,属于微信雄心勃勃想要切入但现实骨感的功能。
这部分的剖析其实极具看点,但限于篇幅同时不符合本文严格意义上“失败”的主题,不展开讲,如感兴趣,请在“卫夕指北”公众号回复“再来一篇”,如留言达到500人我就专门再围绕该主题再写一篇。
本文除了剖析微信失败功能本身之外,另一个重点是我们要剖析其背后的深层次的逻辑和来龙去脉,以及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启发?我列出了三个重要问题——
1.为什么微信的失误、走过的弯路那么少?
很多人会问,你这文章不是讲微信失败吗,为啥现在又说微信失误那么少?这其实并不矛盾,和微信的巨大成功相比,这些失败无论是在战略层还是战术层都是渺小的,微信全面完成了腾讯在移动时代的多个核弹级布局——
1.微信本身巩固了移动时代的通讯关系链,同时帮助腾讯打入了梦寐以求高端人群(这在微信未诞生之前的低幼QQ时代一直是腾讯的心病);
2.朋友圈巩固了移动时代的社交时间(相当于从0开始建了一个中国版的Facebook);
3.微信钱包让腾讯可以和支付宝平起平坐(财付通耕耘多年而不得要领);
4.微信公众平台让腾讯成功切入了内容闭环和企业市场;现在小程序又撑起了操作系统的想象空间。
在这些梦幻般的成功面前,以上列举失败不值一提,微信的失误是如此之少,以至于我如果不专门写一篇文章,你甚至都想不起来微信还经历过这些,如此之少的失误到底意味着神马或许我们从另一个例子中能够理解的更深:
2018年8月28日,微博CEO来去之间转发庆祝微博九周年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把每年犯的错误,投入资源做过的不着调的项目,浪费掉的资源和机会成本,够再做一个微博了,这么一想真焦虑。”
要知道,纵观微博过去几年的客观表现,来去之间也属上市公司CEO中的翘楚,然而他还是坦言自己在试错方面浪费了巨大的资源,相比之下,张小龙在上述这些失败功能上浪费的资源可谓微乎其微。
那么问题来了——张小龙是如何做到走那么少弯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但在我看来,张小龙之所以在微信时代弯路那么少,是因为其在前微信时代早已经历了无数的试错。
张小龙无疑是中国互联网的活化石,从第一代程序员一路走来、经历PC互联网大潮、穿越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与其同时代的程序猿中经历几次浪潮依然活跃在舞台中心的或许只有小米的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