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正是在这一次次的转变过程中,张小龙对产品的打磨、试错;对人性的思考、实验让他在系统思维上变得通透、变得游刃有余——
做QQ邮箱并给马化腾的7000封邮件是试错;做阅读空间是试错;做邮箱漂流瓶是试错;做邮件广播是试错.......
为什么微信走的弯路这么少?因为弯路在微信诞生前已经走过了,张小龙把这些实验逐步变成了微信里的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
2.并不拥抱算法的张小龙还能继续避免失败吗?
许多年后,在内容领域被头条系全面打败的张小龙终于回忆起多年前张一鸣对自己过的一句话:“面壁人张小龙,我是你的破壁人”
以上这一段是我的想象,也是我的判断。
毫无疑问,偏执的张小龙有着“面壁人”般的孤独,他孤身一人以迷之人文情怀对抗着冰冷的机器数据——“产品经理应该依靠直觉和感性,而非图表和分析,去把握用户需求”。
在张小龙的字典里,算法好像一直处于一个不重要的位置——微信信推出的大多数核心功能和算法都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
从朋友圈到公众号、从微信支付到小程序,算法在微信的版图里一直处于边缘的状态,即便是严重依赖算法的广告,微信最先推出的也是对算法要求没那么高的品牌广告而非效果广告,张小龙不拥抱算法可以从两个例子管中窥豹:
其一是诞生已达六年之久的朋友圈永远只有一种排序——那就是时间序。
其二是诞生五年之久的公众号依然是关注加时间序,唯一能改变排序的方法是标星或者置顶,同样和算法没有任何关系。
2014年左右微信和微博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营销号广告泛滥,微博CEO来去之间的做法是直接介入信息分发,通过人工和算法判断营销信息,限制营销信息的分发频率。
此举当时在微博上产生了激烈的辩论,微博大号一片哀嚎,然而来去之间的逻辑是——即便是一个优秀的大号,广告发的太频繁,也会劣币驱逐良币,而由此产生的结果是:用户或许并不会取关营销号,而是直接就不来微博了。
而张小龙则截然相反,他执着于简单规则——不干涉信息分发,大号发广告不能忍自然会取关,而取关多了大号自然会少发广告,微信当时最多专门打击了一波无下限的诱导分享和诱导关注,而这和算法毫无关系。
两位掌门人在同一产品问题上的不同逻辑取向,值得每一位互联网人深入思考。
微信最不缺算法所需要数据,甚至微信的数据可能是每一个算法工程师和AI科学家最梦寐以求的训练集,然而张小龙曾说——产品经理需要有上帝视角,上帝是神马?知晓一切就是上帝,而算法则恰恰相反,它意味着未知,神经网络的内部运算规则就是一个黑盒子。
头条、抖音、YouTube、Facebook的高歌猛进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算法在内容分发效率方面的一骑绝尘,而微信面对头条系的进攻目前毫无还手之力,要知道在美国,拥抱算法的Facebook在做社交的同时也同样接管了内容分发。
世界终将被算法统治,而并不拥抱算法的面壁者张小龙还能继续高歌猛进吗?
3.不设限的张小龙和有边界的微信如何继续珠联璧合?
张小龙从不给自己设限——从Foxmail的软件时代一跃跳进了QQ邮箱的互联网时代,其中技术、思维、眼界的转变绝非外界以为的云淡风轻就可以做到的;
而从QQ邮箱的PC时代一头扎进微信的移动互联这个新大陆张小龙更是放飞自我、一路狂奔,自身也完成了从单一产品线主帅到腾讯重要事业群掌门人的转变,而在此期间还可以将跳一跳玩到6000分、同时顺便拿个业余高尔夫世界冠军——这是一个不设限的男人。
然而,微信毕竟有边界——尽管在流量为王的C端吞噬一切,但在B端、线下端、国际化端、视频端微信的触角并不强大。
微信卡包不及初始预期、国际化受阻、小程序线下层面艰难推进、看一看并不灵验.......
无不说明微信佛挡杀佛的进击气势在快速放缓,王兴所说的互联网下半场的三个关键词——“上天、入地、国际化”微信似乎都浅尝辄止,并没有打开局面,36氪那篇《小程序被高估了吗》也从侧面反映了微信寄予厚望的小程序能量或许并没有期望值那么大——微信的边界日益明显。
不设限的张小龙和有边界的微信如何继续珠联璧合?
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关乎腾讯在互联网下半场的格局,有人说,微信难道就不能成长为没有边界的亚马逊吗?
当然有这种可能性,但不要忘了即便在如此多领域遍地开花的亚马逊在智能手机业务上也是一败涂地,然而正是手机业务的失败,当时并没有气馁的手机开发团队中的一小支做出了Echo智能音箱,互联网最神奇的、最有趣的一面肯定包括“柳暗花明又一村”。
所有的故事都会有结局,然而“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我们赞许“知其边界、突破边界”的勇气,我们欣赏“知其边界、从善如流”的智慧,而如何辨别这二者则区分了成功者和失败者。
微信的故事还会继续,祝福面壁人张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