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一幕上演:财富自由的大佬前赴后继造车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希望我们造车?”这是雷军问自己的问题。答案很多人帮他回答、也显而易见——“大家相信我们,有能力做一辆大家喜欢的好车;相信我们,有行业最完善的智能生态,还有全球无数的米粉支持。”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对好友兼投资人雷军的造车计划,是首要支持者之一。他曾向媒体表示,“我一开始就建议他(雷军)造车,他没投资我的时候就建议。”因为在何小鹏看来,这是一个新的时代——智能汽车时代。
2000年前后,中国诞生了一批像吉利、长城等自主品牌,是新造车1.0时代。它们不依靠海外合资,通过高性价比的产品打入市场。之所能有今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时势造英雄,是改革开放政策与人口红利的结果。
2014年到2020年,是新造车2.0时代。在这些年里,特斯拉从入华一路高歌猛进走到了国产化、小鹏蔚来理想也在成立五六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从0到1的过程。这一阶段主要是基础三电技术比拼,即电池、电机、电控。
2021年起,是新造车3.0时代。原来的整车技术仍是关键,但并非一家新车企、新品牌需要专注去全部投入资金和精力去做的。进入造车第三阶段,大家比拼的是什么呢?从大体来看,这会是一场电子电气架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竞赛。
所谓电子电气架构,是智能化的基础建设。核心目标是将“黑盒子”的分布式控制器转向集中式域控制器。这背后,能让车企摆脱供应商依赖向自研转型的基础。
而智能驾驶,是打开高阶无人驾驶是钥匙。自动驾驶功能是车型竞争力的直观体现,而自动驾驶技术是车企竞争力的背后支撑。但它并非一蹴而就,亦或是昂贵硬件的简单堆砌,与人才、时间、资金共同作用的结果。
智能座舱,是下一个时代的流量入口。业内较为统一的认知是,汽车正在从代步工具逐渐升级为智能终端,车载操作系统(车载OS)则是核心途径之一。
雷军此前曾阐述了小米造车的几大优势:有钱,到2020年底现金余额有1080亿;有人,1万多人的研发团队,今年还要扩招5000人;有靠山,重回全球前三的手机业务;有完整的智能生态。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小米亏得起。
就目前而言,小米先切入智能座舱领域是最得心应手的事,但在电子电气架构、智能驾驶等领域,小米要补的课还有不少。
但从终局来看,未来一定是无人驾驶汽车的天下。电子电气架构是基础,智能驾驶的关键,智能座舱是入口。如今智能手机上的生态都会上车,那么汽车也将会成为继手机之后,下一个智能终端。
根据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基于自动驾驶的出行服务订单金额将达到约2600亿美元,到2040年将达到约9400亿美元。如此庞大的市场,也容纳得下更多的玩家。
3月底,百度CEO李彦宏接受采访时表示,百度与吉利合作的集度汽车品牌首款车型最迟会在2024年推出,新车将搭载百度最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及AI能力。李彦宏还表示基于Apollo的ANP领航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即将实现商业化落地,有机构评估预计到2025年,ANP有望为百度集团贡献280亿人民币的收入。
写在最后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属于智能汽车的时代。
它的价值不在于谁和谁联手、不在于哪款产品足够颠覆。而是在于,它能够让人们对未来出行的美好保持憧憬。或许正如何小鹏所说的一样:“我们在想象着未来,也在不断创造和见证着未来。”
如今,小米、滴滴之后,下一个宣布造车的又会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