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的疫苗市场
与此同时,成都所也希望将这支疫苗推向国外。“当时多数厂家都是为了供给国内需求,但是我们觉得这支疫苗很好,可以保护更多的生命,所以我们想把它推到国外。这也是中国人自己的知识产权的产品。”杨陵江说,该疫苗在印度、尼泊尔等国获得了上市许可。但它无法进入更广大的市场。这正是疫苗生意的尴尬之处。
杨陵江介绍说,疫苗是一个高投入、高门槛、高风险、长周期的特殊行业,“每一支疫苗背后都是巨大的投入”。通常情况下,新药研发一般需要投入至少10亿美元,但一支疫苗的平均开发周期在10到15年左右,同时要经历一系列严格管理,这导致其中投资回报风险系数很高。
但是,一支国内得到生产许可的疫苗在其他国家销售要先到目标国家注册,获得注册前需经过严格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上市使用前要执行严格批签发制度,在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也有规范化要求。“疫苗产业不是你多撒点广告销售就能上去的普通商品。它和政府的免疫计划密切相关。”杨陵江说。
另一方面,世界上却仍存在大量接种疫苗需求无法满足的市场,全球疫苗市场需求并不总是得到满足。不同国家针对的目标群体不一样,所以优先开发的疫苗品种也不一样。“发达国家疫苗厂家开发的疫苗主要是为供给本国市场需求的,而类似乙型脑炎是主要出现在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疾病。”她说。
然而普通人对此并不熟知,包括美国企业家比尔·盖茨。1997年,时任微软公司CEO的盖茨给《纽约时报》打电话,想纠正一则新闻错误,因为其中写到,非洲每年有50万孩子因轮状病毒(一种致婴儿胃肠炎的病毒)而死于腹泻。但这种病通过注射疫苗就可以轻易预防,在美国已经几乎没有新生儿因此死亡。
在疫苗领域,盖茨基金会发起创立了代表70多个国家疫苗需求的“全球疫苗免疫联盟”
盖茨坚信50万绝对是“笔误”,而事实上,轮状病毒的确是非洲五岁以下小孩死亡的主因。这也恰好折射出疫苗市场的困局——像疟疾、登革热这样出现在热带、亚热带发展中国家的疾病早已不是发达国家生产疫苗重点。它成为市场忽视的洼地,很少有资本会流入这个不划算的投资领域。
“盖茨说自己在微软的时候是市场经济的忠实信仰者,但后来发现市场上的需求只是那些被表达和重视的,大部分发展中和不发达国家的人仿佛生活在市场之外的隐形世界中。”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一诺说。盖茨和妻子梅琳达·盖茨2000年创立盖茨基金会。“慈善的本质是实现系统性的改变,而商业是它可以运用的一个工具。”李一诺将这种模式称为“催化式慈善”。
在疫苗领域,盖茨基金会发起创立了代表70多个国家疫苗需求的“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通过统筹全球贫困国家疫苗接种需求,经由UNICEF协助采购,一方面力求为全球最贫穷国家儿童提供疫苗,另一方面通过创新的融资机制,保证可持续的资金投入,目标实现“全球免疫治理的系统性改变”。乙脑正是其中一例。2003年PATH成立的乙脑项目组同样接受该基金会资助。
在不同国家,目前大规模使用的乙脑疫苗主要包括鼠脑提纯乙脑疫苗、细胞培养的灭活疫苗和细胞培养的减毒活疫苗三种。其中日本主要的鼠脑提纯乙脑疫苗制造商最近停止了这种疫苗的生产,而由其他制造商生产的这种疫苗的质量则受到一定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