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所生产的乙脑疫苗在1980年就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俞永新院士带队研发,1990年获得国家正式注册许可使用至今。考虑到疫苗效果和价格,并通过2004年和2005年两年的实地考察比较,成都所的乙脑疫苗被PATH选中成为项目目标疫苗。
出口困难重重
但这支中国疫苗销往国外的最大阻碍是——它没有通过WHO的预认证。按国际疫苗的采购程序,GAVI为疫苗需求提供订单,通过UNICEF统一采购,但企业的疫苗产品要想进入联合国采购目录,必须经过WHO的“预认证”,而企业如需向WHO申请预认证的审核标准,又必须先保证该国的疫苗监管体系通过WHO的认可。在WHO网站的疫苗产品名单上,目前有来自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的约30家企业通过了预认证,并向联合国机构提供疫苗产品,但中国目前仅2家企业通过WHO的预认证,当时并没有。
为了完成实现这笔乙脑疫苗订单,包括政府、企业等在内的多方机构参与其中。2011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SFDA)通过了WHO国家监管机构职能评估,顺利铺平了中国疫苗生产企业向WHO申请预认证的道路。
成都所重新设计了质量保障体系,确立1万多个新的标准操作程序,修建了新的疫苗生产基地(新建改建10栋厂房),更新了设备并开展超过30万人次的质量培训。这些硬件设施和管理体系建设投入近8亿元人民币。
最关键的改变是对中国疫苗生产操作流程具体细节的国际标准化。“很多细微的要求能够体现WHO的生产理念和质量控制,以保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李一诺说,它能更系统地改进现有体系,“比如临床试验记录需要符合一定的国际规范。虽然我们之前也做过一定的临床试验,但是国内的标准与WHO的要求不一致,这就导致通过WHO预认证和进入不同国家市场时被要求做更多的临床试验,造成长时间的延迟和成本增加。所以我们现在帮助企业从设计临床试验的时候就开始改进流程,让它从一开始就符合国际要求。”
杨陵江说,申请WHO预认证的过程中,这支乙脑疫苗也逐步实现了国际化,在中国以外的11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了注册和认证。
“进入GAVI系统是最大的价值,能够参加GAVI的集中采购,更好地促进疫苗进入各个国家使用。”李一诺说。2013年5月,该公司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认证现场检查,成为全球第一家乙脑减毒活疫苗通过预认证的制药企业。通过UNICEF的采购招标程序,上文提到的老挝订单,UNICEF采购的第一个中国疫苗,也是GAVI第一次采用来自中国的疫苗以推动中低收入国家进行流行病控制。
成都所耗时10年的国际化之路或许标志着中国一流的疫苗生产企业走向世界的开始。作为全球最大的疫苗生产国,中国年产疫苗超过10亿人份,拥有超过40家疫苗生产企业,占全球现有疫苗企业数40%以上。WHO总干事陈冯富珍称它“无论是在保护发展中国家儿童免受乙脑侵害的斗争中,还是对于未来疫苗能得到更广泛的供应,这都是一个令人欣慰的进展。”
杨陵江觉得很值,她说“如果当初只是买疫苗给当地用,买完就用完了,只能影响有限的人。但是现在它用同一笔钱撬动了整个板块,让政府、企业、社会都为了对抗同一个疾病参与其中。”李一诺说,这也验证了盖茨基金会“催化式慈善”的价值,慈善的解决方案不是让所有人都投身慈善,而是让不同行业的人都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参与解决全球面临的复杂挑战之中,“通过这种方式把整个行业的意识和水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