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情况下,下场造车似乎成为一种可行的方法,但如果基于华为不造车的明确态度,华为只能在与车企的合作中获得“补给品”。
亿欧汽车了解到,抛开车企在意的自动驾驶技术,车企并不排斥与华为在其他方面合作。
但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头部车企,都极为看重ICT领域的广阔发展空间。
强敌环伺,Tier1的生意不好做
上汽、比亚迪、吉利等车企均在自研自动驾驶等核心技术的道路狂洒金钱和汗水。滴滴、百度、阿里等亦投入重金,对自动驾驶等技术进行一体研发。
车企不想受制于人,无形中成为了华为上车的阻碍。
相较于传统车企在软件领域实力略显不足,其他互联网企业有着天然的软件基因,未来,互联网造车势力必定会抢占一部分的ICT市场。
亿欧汽车认为,华为将面临着与百度等在智能汽车软件领域同台竞技的局面。随着赛道升温,竞争也将更加白热化,对华为的Tier1战略又将是极大的考验。
此外,华为海量的用户群体,主要来自于其手机业务长期的积累,但拥有大量用户基础的跨界公司并非只有华为一家。
在手机业务饱和之后,华为的用户能否长期保持增长仍是个问题。
像BAT之类的互联网企业,拥有经营许久的导流平台,用户量、数据量与技术研发的速度呈正相关,华为的竞争对手不容小觑。
若无法在汽车领域进一步打开局面,从而率先获得一定的用户优势的话,华为上车面临的局面将更加艰难。
百度在之前有着与华为相似的问题,其在自动驾驶领域深耕多年,相关专利众多,却迟迟未能实现盈利。但百度改变思路,以更灵活的方式提供解决方案,并选择与吉利携手成立集度汽车,非是代工模式,而是深度关联。
亿欧汽车认为,强强联合、合作共赢才是未来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的良好模式。
华为分别与北汽、广汽、长安三家车企打造了三个汽车子品牌,区别于百度与吉利的合作模式,华为在其中扮演的依然是供应商的角色,算是华为的上车尝试,但目前尚未证明成功与否。
结语
聚焦ICT技术,华为选择直取产业链中最有价值、最有利可图的那一部分,华为的野心不仅是想成为智能电动时代的博世,华为谋求的是汽车行业更大的主导权。
华为的汽车之路不太好走。
巨头转战新领域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汽车和手机有着很大不同,哪怕汽车将来也会成为一个移动终端,但其二者本质上的区别构筑了跨界入局需越过的层层壁垒。
华为的技术研发、雄厚资金、海量用户、品牌形象等顺利助其打开智能汽车的大门,华为无疑是别人口中“赢在起跑线”的那个“小孩”。
在汽车领域,华为或许应该先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孩”。
主导权问题、路线问题、数据问题甚至是企业文化都可能成为接下来华为与其他企业合作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个难点。
时间成为了一个关键,车企掌握灵魂,但是需要时间,华为想要破局,同样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