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罢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前所长,我们再来说说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现任副所长周玉梅。同为清华电子系系友的周玉梅,从1997年至今,一直在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工作。
多年来,周玉梅一直从事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器件技术研究,目前的研究方向是深亚微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物理设计技术研究、低功耗设计技术研究、智能功率集成电路研究、数模和混合集成电路研究。
她在1998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中国科学院授予“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称号,目前担任《半导体学报》理事、信息产业部项目评审专家、科技部国家工程中心评估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人、科技部十一五863重点项目建议人以及多家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罗毅是国际公认的优秀光源的开创者之一,他也是国内最早从事DFB激光器和电吸收调制器单片集成研究的科学家。
他在1983年毕业于清华电子系,后分别在1987年和1990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电子工学科获工学硕士与博士学位。1992年回国后,他因为学术成就突出被破格提升为清华电子工程系教授,1995年晋升为博士生导师。
对于清华学子来说,清华芯片有两大核心学府,第一是电子系,第二则是微电子研究所。
微电子所的灵魂人物——现任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所长、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IC设计分会理事长的魏少军教授,于1984年获得清华硕士学位。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由魏少军教授及尹首一副教授所带领的可重构计算团队一直在研究一项核心技术——“软件定义芯片”,前年,他们推出了一款代号为Thinker 1的AI芯片,这款芯片不仅能够支持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而且功耗极低,只需7号AA电池就够运行一整年。
在今年3月的GTIC 2018大会上,魏少军还作为开场主题演讲嘉宾,为日趋火热的AI芯片市场敲了警钟,他表示,2-3年内AI芯片行业一定会碰到一个低潮,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的创业者都将成为技术变革的先烈。
此外,在清华微电子研究所的17名正教授里,自然也有不少清华系出身的学术前辈,比如王志华、许军、刘雷波等,他们用毕生所学培养出一代又一代高才研究生。
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教授王志华也是一位“三清”学子,分别在1983、1985和1990年获得学位。在1992~1994年期间,王志华分别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和比利时鲁汶天主大学进修。
王志华自2000年起,担任国际无线电联盟(URSI)中国委员会成员,是IEEE固态电路学会北京分会的创建者,并自2000年起担任主席。
许军在1986年毕业于清华电子系,后分别于1989年和1994年在航天工业部771研究所计算机器件与设备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和工学博士学位,在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集成电路开发与工业性试验线工作。
刘雷波在1999年和2004年分别在清华电子工程系和微电子所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04年留校任教,现为清华微电子所长聘正教授(Tenured Prof.),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可重构计算及其系统芯片关键技术研究。
5,结语:俱往矣,华夏芯片之希望还在今朝
文中提到的一众人物都还只是过去数十年间清华系影响中国芯片产业格局的一个侧影,没有提到的人物诸如华大半导体总经理周旗钢、展讯联合创始人冀晋与康一、敦泰科技副总经理徐瑞成、上海华虹董事长傅文彪、华润微电子副总经理姚东晗、武汉新芯董事长杨道虹、南京九芯电子科技总经理吾立峰、华大半导体公司总经理董浩然等等,这份名单还很长。
回望改革开放这40年来,清华这座镇国重器,始终巍然而立,伴随着一代又一代清华芯片系学子,见证亲历中国芯片业的风霜雪雨。
就在3个月前,在清华电子系学子赵海军领导下的中芯国际,宣布在14纳米FinFET技术开发商获得重大进展,第一代FinFET技术研发已进入客户导入阶段!如果14nm制程正式量产,这不仅是中芯国际迈出的一大步,对于中国的晶圆代工产业来说,这将是摆脱受制于人、实现芯片制程突破的重要一步!
再过半年,清华又将向芯片产业送出新的一批毕业生,我们可以预想到初次踏入社会的学子们,将是如何的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如何的夙夜匪懈以备大展宏图,如何的笑傲中国芯片江湖。